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水电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

  从黄河到长江,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文化,主宰了帝王命运,决定了国民习俗和生活模式。

  在中国,水渗透在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想、从战争到艺术的方方面面,但正如谚语所言“鱼儿看不到水”,我们虽身在其中,却未必感受至深。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著作《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从地理、神话、哲学、、经济、管理、战争、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了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关乎国家安宁与国家身份建构;洪水神话诠释了统治者的合法性;水多变的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的源头和隐喻;水资源管理塑造了国家的治理方式,而水利工程则影响王朝的兴衰;许多战争的起因与争夺水道有关,且发生在水上……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的作者将“水”这一地理因素作为叙事核心,纵横古今,信手拈来,系统翔实地爬梳了水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梳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条全新脉络。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以及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让读者从他的叙述中获得了令人着迷的洞见。

  1687年,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奉路易十四之命来到中国,这里的诸多水道令他印象极为深刻。他写道:

  “虽然中国自身并不像我所描写的这样富饶,但是仅凭纵横其上的那些运河,便足以使富饶变得可能。除了在灌溉和贸易方面的巨大作用之外,这些运河还为这个国家增添了许多魅力。水流清澈而深邃,轻柔地向前滑行,基本察觉不到它的动作。”

  自马可·波罗开始,欧洲旅行者的关注点似乎全都聚焦在中国的水道上,而非这个国家的其他任何特征。

  李明接下去写道:“中国人说,他们的国家曾经被洪水淹没,于是他们便人工挖出这些运河把水排干。”这个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把人工开凿运河与传说中禹对天然河流的治理混为了一谈。

  对水的管理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春秋时期,在讨论国都的选址时,宰相管仲对齐桓公解释说(见于公元前4世纪的《管子》),自然界中有“五害”,包括干旱和瘟疫,但洪水是其中影响最大的。

  在古代中国,对水的管理是通过一种等级森严、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实现的。水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组织。

  虽然对于松散的商朝和周朝来说,这种观点是有争议的,但对秦以后的王朝来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河流是整个亚洲和中东(包括印度和埃及)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王国,“水的问题决定了官僚体制的存在、受供养阶级的公仆义务以及国民阶级对君主官僚体制机能的依赖”。

  在这个观点看来,并不是说这种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只有通过才能发挥最大效用;准确地说,统治似乎是必不可少并且不可避免的。

  20世纪50年代,德裔美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卡尔·魏特夫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东方”建立在“水利文明”之上。

  魏特夫写道,在自然环境制造出的所有挑战中,“正是不稳定的水环境所带来的任务,刺激人类发展出了社会控制这种水利办法”。

  魏特夫认为,对水道的控制保证了对农业生产和分配方式的控制。在欧洲,帝国是靠攻占土地建立起来的;而在中国,这对统治者基本没有好处,除非统治者有办法让土地变得高产。

  在一个没有机械化工具的时代,为了开凿灌渠,养护农田,统治者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事实上,卡尔·马克思本人也曾提出,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缺乏商业主义的文明之中,只有通过“中央集权政府的干预”,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20世纪30年代曾与魏特夫一起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中国历史学家冀朝鼎详细阐述了这一水利理论。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大部分都围绕着“关键经济区”展开,这些地区既对农业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又是交通要塞。冀朝鼎说,在这两个方面,这些地区的重要性完全取决于“公共水利工程的发展”。

  魏特夫的论点如今通常被历史学家所否定,因为它既没有体现中国历史上水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也没有体现这个国家的目标、动机和能力。例如,大规模的国家项目并非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成功管理水资源的唯一途径。小规模灌溉的方案从远古时代便已实行,有时是有效的,有时得到国家支持,有时则由区域或地方自治。甚至在没有国家支持或干预的情况下,偶尔也会出现相对大型的水利事业,如清代在广东和湖南进行的填海/围湖造地工程。

  此外,统治者们——甚至是他们当中比较的——希望建立一个以农业经济和兴旺的贸易和商业网络为基础的稳定繁荣的国家。他们知道,避免社会不安和动荡的最佳途径不是铁腕法治,而是建立一个运转良好、安全可靠的社会。无论如何,他们没有办法在这片广阔土地的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层面强行施加他们的意志。

  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干预,往往代表着试图将其从而自私的地方权贵手中拯救出来,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

  因此,魏特夫的论点鼓励了一种对中国历史简单化的、扭曲的看法。根据这种看法,一个无所不能的官僚体制阻碍了这个帝国发展经济的能力,并注定了这个帝国的萧条。这种看法认为商人只能在繁重的税收负担下苦苦挣扎,其财产权得不到保障。

  但这一图景,与宋、明末、清初等几个时期经济的蓬勃发展并不相符。魏特夫没有认识到,国家有时会通过行政干预来促进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刺激相对偏远地区的发展。

  然而,魏特夫的论点从未真正消失过,这无疑是因为它承认了一个关于中国治国方略的不争事实:水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水的管理、控制和获取模式一直在塑造着这个国家。历史学家彭慕兰说,水利这个形象“早就不可信了,但仍保留着一些核心事实”。或者就像学家安德鲁·莫萨所言,“(魏特夫)思想的总体轮廓始终是强大而直观的”。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知识人(1927-1937) 》《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