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火电

诗意田园:不仅慰乡愁 也可兴产业

(上接07版)

诗意田园:不仅慰乡愁 也可兴产业

探究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的保护与传承

2020年11月16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郫都区丰富的川西林盘资源

今年1月,国家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区域经济增长极。那么,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利用好郫都林盘农耕文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D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林盘+”产业让文态生态业态形态协调发展首先,要着力解析郫都林盘农耕文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之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第四极”在经济总量占比、科技创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程度等方面,虽然存在差距。但换一个角度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有独特的区位、经济、文化以及发展潜力等诸多优势。其中,就文化而言,名扬中外的熊猫文化以及历史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均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不可替代的资源支撑。巴蜀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就是以川西林盘为核心的农业经济。在历史时期,川西林盘农业经济不仅以占全国3%的土地养育了13%的人口,而且孕育了扬雄、李白、落下闳等一批享誉中外的历史名人,在中华历史文化长廊中书写了浓郁的巴蜀文化符号。川西林盘无论是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区域农业经济,还是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都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作为整个川西林盘农耕文化精髓,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独具特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抱团发展的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竞争力和辐射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农业资源的核心支撑点。郫都区有责任、更有义务下好郫都林盘农耕文化保护和利用这盘棋。因此,郫都区要考虑如何统筹协调林盘生态、文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将其打造成整个川西林盘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从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和“西控”战略的逐步实施提供最有力的智源支撑。其次,要明确郫都林盘农耕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保护意义角度分析,今年1月,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充分说明了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深层生态和文化哲理这一普遍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认可和关注。“后申遗时代”,我们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擦亮这一金字招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满足域内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为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做好准备。从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看,最大限度的发挥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内在要求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林盘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双重杠杆,哪一头轻了,都不能处理好林盘农耕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从而也很难做到林盘农耕文化的科学保护和利用。保护和利用密不可分,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地利用则是保护的最佳路径,即通过科学利用来促进和改善林盘保护现状,通过合理的保护来促进林盘农耕文化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享。第三,就保护而言,要做好保护与传承、弘扬之间的关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一般而言,要考虑“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怎样保护”“谁来保护”以及“如何评估保护的实际效果”等若干基本问题。据此,就要做好域内林盘文化资源的普查梳理工作,在对域内林盘的数量、类型、规模、分布、保护与利用现状、锐减原因等进行全面的普查,按其价值,分清轻、重、缓、急的保护程度,划分保护区域、利用区域以及复原区域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管理方案与监测评估体系,而后才能考虑科学利用问题。换句话说,只有摸清“家底子”,才能全盘统筹考虑如何在守护好、保障好群众“米袋子”“菜篮子”基础上,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传承与弘扬既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护的基本策略之一。要做到传承与弘扬,前提要加强人们对林盘农耕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这就涉及川西林盘农耕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等关键性问题。实际上,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学术界虽然在本世纪初就将川西林盘作为一个科学命题展开研究,但迄今为止,成果不够丰硕,还没有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社会受众的知悉角度看,很多社会受众对川西林盘农耕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可以通过编写关于川西林盘农耕文化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性读物以及大中小各类层次的教材、拍摄专题宣传片等,通过新媒体、乡土文化进校园等多种措施,向社会各类受众群体宣传林盘农耕文化,增加他们对林盘农耕文化内涵、形成与发展的来龙去脉、价值和意义等基本知识的认知度,激发他们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传承与弘扬的目的。第四,就利用而言,通过“林盘+”产业运作,保证林盘农耕文化的文态、生态、业态、形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好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问计于民,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进行“林盘+”产业运作的旨归。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在郫都区战旗村作出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示范作用”的重要指示。郫都区可以考虑将郫都林盘农耕文化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抓手。在制定“林盘+”产业化运作政策前,必须对生活在林盘内的居民以及已经利用林盘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民众进行全面的调研。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林盘内绝大多数群众的共同需求,也要看到不同人群的差异化要求,更要特别注意倾听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声音,将林盘内居民对林盘保护和利用的心理诉求作为制定“林盘+”产业化运作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二是要考虑“林盘+”产业化运作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控”战略的要求,可以考虑发展林盘+旅游业(文旅、康养、休闲)、林盘+现代农业、林盘+文化、林盘+体育和娱乐业(文创)、林盘+住宿业和餐饮业、林盘+制造业(食品、农副产品、家具制造、竹制品)、林盘+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林盘+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内的具体产业。同时,在“林盘+”产业运作的各领域内,重点打造发展前景较好、发展势头较强的林盘产业精品,提升林盘农耕文化的品质,在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形成以点带面,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三是加强郫都林盘农耕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转化机制的科学研究。“科技支撑”是农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助推力,这不仅是学界共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所蕴含的深层生态与文化哲理以及可以持续不断地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并能保障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毕竟是我国传统社会成都平原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双重互动下的产物,只有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深度挖掘郫都林盘农耕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合理性,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探索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的创新转化机制,在保证林盘农耕文化的文态、生态、业态、形态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西控”战略提供最有力的资源支撑。(李钊)图据郫都区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