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再生能源

宁德市委关于制定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可再生定额站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应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支持企业“机器换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动企业“退城入园”和工业园区整合步伐,支持龙头企业采用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多措并举推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建材业、汽摩配件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品牌、营销、管理全面提升,实现转型升级。

七、健全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发展支撑保障

21.提升城乡公共设施保障能力。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构建城乡水利保障体系和改善城乡质量为重点,着力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城乡公共设施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市主干道、给排水、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政设施承载功能。加快防洪防潮工程、引调水工程、蓄水工程和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抓好海堤强化加固和水库(闸)除险加固,推进城乡气象与洪水预警、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海洋与渔业安全、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抓好城乡生态整治,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着力改善城乡质量。以提升“数字宁德”建设水平为抓手,以加速网络化进程和智慧化应用为重点,建立大平台、大数据,完善宽带普遍服务机制,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电视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构建信息化支撑架构。

34.推动对内合作。进一步强化区域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协调融合、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主动融入福莆宁同城化发展,建设沿海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联手打造海西东北翼国际航运枢纽港和重要临海产业带。增强与长三角区域、浙南地区的互动融合,发展省域边境城市的产业转移园区,主动承接其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转移。推动与内陆地区共建“陆地港”和“飞地港”,打造中部省份的便捷出海口。加强闽东北五市经济协作区、闽浙赣皖四省十四市经济协作区、海西城市群等区域经济协作网络建设,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优势产业协作配套、生态协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44.全力推进依法行政。强化依法行政,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化。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把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程序。建立行政重大决策性审查机制、评价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加快推进综合执法,重点在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资源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推进综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有机衔接。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责任清单,加强执法责任追究。强化对内部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14.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新成效。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鼓励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信贷,健全农村信贷机制,多方位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发展由人民共享,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步伐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若干领域走在全省前列。三都澳开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事关长远的重大事项取得全面突破。服务型建设成效显著,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22.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探索实行“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实施严格的生态空间管制制度,分类提高空间生态管制要求,实行不同区域的分类指导、分区管理。健全主体功能区政策配套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等差异化发展政策,统筹有序推进国土空间开发,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

36.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市大剧院、畲族文化园、宁际文化艺术展示中心以及大型文化综合场馆等重点文化设施,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整合基层各类文化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扩大向社会免费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基层、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文化帮扶力度,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文化遗产工程,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人故居、老街区、古建筑的与开发,打造畲族文化、信俗文化、廊桥文化等一批地域特色明显的文化品牌,“闽东之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社会创新体系,全面带动理论、制度、文化创新。基本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生态持续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森林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城区空气质量、主要流域水质均保持优良,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高。

38.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力度,建立艺术创作生产激励机制,深化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地方国有文艺院团用人自主权,多渠道多领域培育和拓宽演艺市场。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快培育文化创新主体,增强区域文化发展活力。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培育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完善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文化技术中介服务,支持创新文化生产和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形成鼓励支持文化创新的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

49.加强建设。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做好设区市立法工作,推进相关领域有针对性立法。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进一步发挥代表作用。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协商、监督、参政议政建设。充分发挥,贯彻党的群众线,巩固壮大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党派和工商联作用。切实做好民族教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跨越。“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在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以“六新大宁德”建设为引领,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基础上,顺利实现越位赶超。产业集聚初见成效,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电机电器等支柱产业加速形成,鼎信系列、新能源科技等一批百亿企业迅速崛起。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跨入核电时代,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港口开发建设进一步提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港、业、城加速融合,县域经济培育壮大,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双高普九”提前实现、“海云工程”辐射扩面,生态市建设有序推进,质量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我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文化发展、社会治理及党的建设,“四下基层、四解四促”的工作方法和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为“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宁德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社会民生加速改善。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宁德建设全面推进,文明素养显著提高,人益得到有效保障。

综合实力加快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主要指标更加均衡匹配,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互联网与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发展,重点特色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宁德中心城区建设品位和功能进一步提升。沿海县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品位大幅提高,山区县“大城关”战略加快实施,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小城市”培育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一批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3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持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教育,大力“滴水穿石”的闽东。加强思想建设,增强诚信意识,中华传统美德。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推动行风、校风、家风建设,加深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正能量。引导全社会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公益活动和网络文明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化、常态化。

30.打造对外新格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对接福建贸易试验区。制定清单和责任清单,探索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建设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着力形成与自贸试验区对接的制度高地。主动融入“一带一”建设等国家战略,以环三都澳深水港口开发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海丝沿线国家的海陆空及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与东南亚国家对接合作,探索互设产业园区,将宁德打造成对接海丝国家重要的产业合作。推动海上丝绸之旅游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海上丝绸之文化遗产和联合申遗工作,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拓展与国际友城间的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2.“十三五”时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未来五年,是宁德适应新常态、加速新融合、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新兴技术、信息网络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引发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变革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发展动力更为多元;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陆续出台系列支持政策;长期制约我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进一步,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后发优势更加明显,这些都有利于宁德发挥比较优势,在承接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中实现集约增长,打造海西东北翼新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世界经济进入金融危机后的曲折复苏阶段,外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三期叠加”影响加深,以往经济高增长的突出问题将在新常态下逐步。随着全省迎来新一轮竞相发展热潮,我市区域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配套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面临抢占先机、避免边缘化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时代眼光,把握机遇,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发展。

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争创绿色增长新优势

九、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37.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以工艺美术业和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大力扶持畲族银器、柘荣剪纸、古田双坑油画、寿宁乌金陶等文化产业示范建设,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加快发展文化策划、咨询、动漫、影视、演艺、展览等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文化服务业,推动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搭建文化创意产品及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旅游、装备制造、消费品生产、生活服务等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和新兴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多层次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市场中介,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对外出口服务机制和鼓励政策,进一步扩大文化对外。

19.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围绕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加快建设集铁、公、水、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三都澳为核心,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推进口岸,发展航运服务业,构筑“一港四区”现代化、集约化港口群。大力推进拓展内陆、畅通南北的大运力干线铁和城际铁建设,加快形成“一枢纽一纵二横二支线”铁网。围绕打通通道、互联互通、提升等级、拓展腹地,加快打造“三纵四横三联”高速公网、“四纵四横三联”普通国省道干线公网。推进运输机场建设,加快发展通用航空,积极发展航空运输业。加强综合运输站场建设,提升普通公服务水平,下力气解决海岛居民出行难等问题。推进智慧交通发展,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7.建设阳光高效服务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精简和下放审批项目,建立行政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全市统一规范的政务服务平台,健全清单管理制度和清单事项动态清理机制,完善“一口受理”服务模式,规范审批运行和中介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打造行政服务最优、行政审批最少的。全面推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逐步推进电子化登记管理,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构建统一公平的市场监管体系。深化财税体制,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性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推广运用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扩大购买服务试点范围,积极稳妥推进税收制度,逐步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15.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按照“建新、盖新房、聚新人”的思,推进农村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实施农村保工程、农村电网升级和宽带入乡进村工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海域使用市场化配置、租赁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县一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依法稳妥开展农村宅制度试点,持续提升农村整治建设水平。推进农民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着力培育职业农民,引导新型农民回乡创业。

17.完善城乡空间布局。全力提升宁德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加快漳湾临港工业区和飞鸾、三屿等一批园区开发进程,推动城区零散工业腾挪发展服务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海新城,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推动城市、港口、产业、生态一体化布局,加快形成中心城市“一城四区”环湾发展格局。以城促产、强产兴城,统筹推进县域园区开发、新区拓展、旧城,培育发展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小城市,推动沿海城镇群及山区城镇带连片融合发展。有序推进赛岐、太姥山镇级小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大镇等特色小城镇。完善村镇规划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传承,大力创建绿色乡镇、生态村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农家风情浓厚的美丽乡村。

18.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支持福安市、屏南县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径。全面推动城市及建制镇放开落户,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行无门槛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向就近城镇转移落户,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29.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推动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优化,通过股权置换、转让、吸收或参股民营资本等多种方式,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市属国有企业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等监管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实施宁资“回归工程”,积极引导民资回乡创业。健全市场公平准入机制,落实扩大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政策,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活力。

十一、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12.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探索构建海洋综合管理和陆海统筹发展新机制,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海域、岸线、海岛等海洋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引导海洋产业集聚升级,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创新区。做大做强冶金、能源等高端临港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和提升海洋工程装备、邮轮游艇、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以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为主导,涉海金融、海洋信息服务为保障的现代海洋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深水大网箱养殖,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鼓励发展远洋渔业,支持做强海洋特色品牌。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科技协作,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实施“碧海银滩”工程,加强对陆地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改善海洋生态。

十、主动融入新格局,提升全方位合作水平

48.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升科学决策以及引领创新发展的水平,切实提高运用思维和方式深化、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稳定的能力。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按照“好干部”标准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深化“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严明党的纪律,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大力营造干部清正、、清明、社会清朗的生态。

3.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对福建、对宁德的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全面依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以跨越赶超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入实施“环三”规划,加快建设“六新大宁德”,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发挥创新对增长的驱动作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实施创新引领带动工程,加快突破制约后发地区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促进创新资本化、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良性互动,强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健全以市场决定研究项目和扶持力度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围绕冶金、新能源、电机电器等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依托东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域重点园区,推动国内外著名大学、研发机构、重大企业来宁新设研发机构,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科技园区。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立足发展实际需要,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强化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打造一支规模匹配、分布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实施创新优化工程,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灵活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带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创新活动。

加快打造支柱产业。“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紧紧抓住冶金产业加速向沿海布局的机遇,做大做强鼎信、义联、中铜等冶金龙头企业,延伸带动中下游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蕉城、福安两大冶金集中区,形成不锈钢、精炼铜等研发、生产、物流、贸易全产业链体系,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冶金新材料。加快多元化新能源布局和储能设备产业链延伸,推进核电、风电、抽水蓄能、燃料乙醇等项目实施,加快突破轻便、安全、大容量动力电池和强储能技术瓶颈,建设宁德新能源总部经济园区,打造东南沿海安全、高效、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电机电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福安、东侨等电机电器产业聚集区企业整合重组,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型升级,提高电机电器对“数控一代”“智能装备”的配套能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电机电器产品。以合成革精深加工和清洁生产为方向,加快推动福鼎龙安等合成革专业园区集中供热、污染物集中治理,着力引进鞋、箱包和家具等合成革下游深加工企业,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型合成革产业。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23.加强生态建设。建立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生态城市、生态村镇、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加强生态和修复,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有效。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抓好重点污染治理,推动合成革集中区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加快火电、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生态绿色园区。建立大气质量及核安全等监测预警体系。严格控制冶金、合成革等工业污染排放,加强生活垃圾、固体废物、放射性废物、化学品等处置能力。加强重点流域、近岸海域、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加大对畜禽养殖、湾内水产养殖、种植业等农业面源污染与石板材业等污染的治理力度,强化饮用水源。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巩固“青山挂白”治理。

基本原则是: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员,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总的周围,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加快实施环三都澳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六新大宁德”的要求上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在加快发展中提升质量效益。既要增强追赶意识,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又要树立补齐短板意识,努力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32.深化宁台合作交流。促进宁台经济深度合作,推进电机电器、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对接升级,深化与百大企业、行业协会、科技园区对接,以台引台,延长产业链招商,扩大宁台临港产业合作规模。推进宁台农业深度对接,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合作推广,积极构筑农业外移的新高地。推动宁台人文交流,突出抓好陈靖姑文化、甘国宝文化、畲族文化、两岸滨海摄影文化交流建设,强化亲情乡情纽带联系。抓好宁台交流载体建设,着力提升海峡两岸电机电器博览会、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等对台交流平台载体层次与水平,进一步打造教育、科技、卫生、旅游、企业、乡镇、陆配及青少年等八大交流平台。加快对台口岸建设与,拓展与港航、物流业合作,密切宁台生态旅游、港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服务商贸领域对接协作。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是全面深化的攻坚期,是全面依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科学制定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六新大宁德”,提出以下。

十四、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28.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土地收益制度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鼓励辖区内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更多规模和直列规模,大力推进“引银入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增进银企互信对接,改善企业发展金融。引导企业上市融资、股权融资,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提高科技转移效率。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明确限定定价项目。

十三、全面推进依市,努力建设宁德

41.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突出医疗、医药、医保联动和医药卫生体制创新,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宁德市医院、闽东医院两大医疗集团做大做强。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健全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进一步改进完善“海云工程”,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能力。医并重,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振兴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改善社会资本办医执业。重视区域卫生人才发展,统筹城乡卫生人才培养使用与队伍建设,保持基层专业队伍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性别平衡。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扶持为后盾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承办备战第十六届省运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11.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深入推进“数字宁德”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应用、信息消费、“两化”深度融合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经济,形成新增长点。壮大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培育发展电机电器、汽摩配件、特色农产品等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屏南等地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县,支持企业发展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快递)配送于一体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支持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开发区、城市新区、工业功能区建设互联网经济“区中园”“园中园”和互联网经济产业园。

宁德市委关于制定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

6.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补齐短板,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投向扩量增效的临港产业链关键节点、拓展腹地的立体交通、新型城镇化“一融双新”工程、关系民生的公品公共服务供给项目。深化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储备,完动计划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创新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能,推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13.开辟农业生产新途径。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制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99万亩。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构建“茶乡、菌都、药城、果竹与水产大市”,支持发展花卉苗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设蕉城中国大黄鱼产业园区、霞浦水产品集散中心、古田食用菌电子商务示范园、福鼎点头茶产业集中区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或流通集中区。实施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加大农业公益性科研投入,加强农科教结合和农业“五新”推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拓展农业生态、休闲、观光等功能,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8.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着力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健全贸易促进服务体系,创新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领,推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电机电器、农水产品等出口优势行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建设,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推进贸易市场多元化,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展会,开展宁德品牌贸易促进活动,深度挖掘欧美日及东盟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中南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加快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服务我市进出口贸易发展。推广出口信用保险统保,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建立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五、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动“三农”工作上水平

42.积极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业优先,加快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优先安排、支持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对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完善财税、金融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提高大众创业服务水平。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

9.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加快推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水平,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着力打造不锈钢及深加工、铜冶炼及深加工、中小电机电器、新能源、船舶修造、绿色食品、生态合成革、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八大产业,培育形成4个以上超千亿产业集群和10个以上百亿企业,力争冶金主导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左右。

4.主要目标。今后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24.促进资源节约和低碳发展。全面实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严控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项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耕地红线,完善用地控制指标和定额标准,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强水资源“红线”管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大力发展核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比例。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技术和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40.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原则,深化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突出办好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大力推进城区中小学校舍扩容,加快新发展区域学校布点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集中办学,推进优质高中建设和多样化特色发展,实现每县有一所一级达标高中。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专业、实训和紧缺人才培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重点院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内涵建设,引导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重视发展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10.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将服务业作为调结构、增动力的重要抓手,推进服务业与一二产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培育壮大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商务服务,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在开发区、重点产业园区、总部经济区集中布局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丰富提升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商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市政服务、农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升级。以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多元化需求为重点,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6.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按照建设国际化大港和保障部队战略机动的要求,有序推进三都澳港口开发,增容拓宽出省战略通道,加快构建海陆空军民融合交通体系。整合优势产业资源,促进特色产品进入各军工集团竞争性采购序列,大力引进一批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到宁德落地,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培育军队舰船维修保障中心,打造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军品中小电机研发制造、战略物资储备、新医药研发生产、部队农副产品保障等。落实服务保障工程,构建应急维稳、支援作战、国防教育三大动员平台,实施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民生共享、双拥共建四项工程,努力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把握新时期先进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导向,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实施新兴产业扩容计划。突出对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十大军工、百大、行业10强,扶持本地潜力企业,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突破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建设新材料、医药和医疗器械、新型建造业、节能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加快规模化发展,打造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体系。

33.加强与港澳侨合作。建立健全港澳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同港澳地区的经贸交流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系,拓展交流交往领域。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机制,深化宁港澳金融、物流、旅游、专业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拓展宁港、宁澳招商平台。做好宁德籍重点侨商、侨领、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发挥华商和闽商网络作用,密切与侨团、商会交往,深化青年、智库、非组织、社会团体的友好交流,进一步汇聚侨心侨智侨力,增进互通,吸引海外宁德籍乡亲回乡投资创业。

十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39.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发展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解决好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问题。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长效机制,推进按城镇常住人口安排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切实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大手牵小手”,鼓励发达地区通过资金支持、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各种形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提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直接提供向购买服务间接提供转变。

31.提升型经济竞争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工作机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和空间布局,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注重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智力资源。创新招商组织方式,提高招商选资实效。构建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新建、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到境外投资设立营销网络、生产,获取境外资源。支持条件成熟的开发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推进电子口岸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促进通关一体化,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43.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门诊统筹。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建立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积极培育公益慈善组织。妇女儿童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行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

三、强化有效需求与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

在中增强发展活力。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激发发展活力。

7.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提升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消费。重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努力稳定或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主动适应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变化,培育和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兴群体消费潜力,吸引周边区域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消费,拓展家政、教育、信息、消费金融等新兴消费业态。鼓励合理房地产消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城市核心商圈建设,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和城乡配送网络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产品电商、农村电商,促进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切实消费者权益。

25.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基层生态文明管理能力建设,重点推进资源节约和领域执法队伍建设和监管模式创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机制,将资源消耗、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重大生态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流域、生态公益林、湿地、海洋、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力度。健全生态财力支持机制,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建设,积极参与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快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在区域统筹中加快临港突破。实现环三都澳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促进沿海带动山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全市共同发展。

45.切实司法。健全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抓好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等试点。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完善立案登记制度。严格司法,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责制。完政诉讼体制机制,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等司法活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46.加强社会建设。深入实施“七五”普法,引导全社会遵法守法用法。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和违法失信机制,增进社会互信、银企互信。深入开展城市、县(市、区)、乡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依法保障律师执业,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困难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大力推进化建设,严格落实依法处理事项“线图”,和推广“宁德模式”和“霞浦经验”,鼓励全社会通过法律途径权益。完善反恐维稳工作机制,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渗透等活动,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47.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主导、社会协同、参与、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政社分开,推进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加大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积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不断深化“平安宁德”建设,以落实综治责任为龙头,推进治安防控立体化、城乡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矛盾纠纷调解多元化。

16.着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完善“领导责任、财政扶持、试点推进、社会协同、考核激励”等五项机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到县、到村、到户工程。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持续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继续实施工程,加大对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落实“扶持生产就业、移民搬迁安置、社会保障兜底、医疗救助扶持”等四个一批综合措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质量、乡风文明、宜居、基层建设”等五个提升。确保“十三五”末,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450个贫困建制村整村脱贫,11.5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

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六、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转型升级中推动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强化生态文明激励约束机制,以转型升级推动低碳集约发展,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打造海西多元化能源。核、风、水、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全面发展,加快电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推进宁德、霞浦核电站建设,做好沿海核电厂址与论证。合理利用水能资源,加快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进“核蓄一体化开发”。有序开发风能、太阳能、海洋能,适度发展生物质能,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完善城乡电网设施,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天然气接收站,推进输气管网互联互通及运营协调,实现“县县通”天然气。

50.保障规划落到实处。本提出的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要贯彻落实到“十三五”规划编制中。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各级各类专项规划要体现新发展,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的指标,增加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市委三届十七次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