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油气能源  石油

石油之眼》:抓住地球村上的那个“鸡蛋

  1859年,在美国的州,德瑞克上校用现代钻井的方法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他绝对想不到,此后数百年,这种黑色的液体将带着“黑色的金子”的绰号,从地下冲出,像亚马孙雨林里的那只蝴蝶一样,只不过扇了扇翅膀,就能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雨露或风暴。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堪称现代经济的“血液”。它既是商品,亦是金融投资品,还是国际大商品市场最重要的交易标的,是资本市场上多种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基础。人类世界中,石油经济无处不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冯煦明,希望以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价格为窗口,洞察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脉搏。2008年,在大学读大二的冯煦明去陕北农村调研微小金融业发展,需要对各个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作出大致的判断。带队的老师传授给他一个经验:当调查中缺乏可靠的系统统计数据时,鸡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如今,当冯煦明考察世界石油经济时,他再次想起当年那个以鸡蛋为基数的统计方法。冯煦明觉得,石油就是这个地球村的“鸡蛋”。在《石油之眼》一书里,他这样写道:“把石油行业和国际石油市场当作洞察宏观经济的一双眼睛、一个窗口,通过石油可以洞察整个现代经济的健康状况或者经济的景气程度。”

  放眼全世界,中东仍然是目前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则是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与出口国,平均每8桶石油就有1桶来自那里。在整个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给不同的国家带来了不同的命运。迪拜是其中的幸运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迪拜利用石油实现经济转型,在2015年迪拜公布的P中,石油比例连1%都不到,物流运输、观光旅游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沙特阿拉伯也正在积极实行产业转型。2016年4月,沙特公布了《沙特愿景2030》,希望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增强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相较之下,同样石油储量丰富的也门,却资源,石油不但没有带来财富,相反却让也门成为中东地区最不发达的国家。

  迪拜为何可以实现单一产业结构的转型?冯煦明表示,这得益于其地理、政策、文化等诸多叠加因素,但他强调,“主义”的政策才是“迪拜模式”之所以成功的独特和关键之处。“这本书引导我们从中国的视角看待世界、理解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诸多重大问题。同时又以石油市场反观中国与世界经济。”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如此评价此书。

  5月14日,中国即将召开“一带一”国际高峰论坛。“一带一”沿线有众多石油出口大国,“进一步加强和中东石油大国的合作。” 冯煦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时代周报:你的书中重点介绍了迪拜的产业转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迪拜的可持续性问题出来,由此开始了产业转型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危机反而成了某种转型催化剂?

  冯煦明: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迪拜在建的一些大型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被搁浅。有很多人认为,迪拜转型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的堆积,还依赖地理、教关系、地缘、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甚至还有较大的运气成分。我认为金融危机一方面给迪拜模式打了一个预防针,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制定的规划,今天看来,一定程度上是过于超前与奢华了。反过来说,迪拜也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完善了自己以后的规划。2008-2010年间,尽管迪拜发展得很困难,但它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改善了自身规划,更加坚定了性的发展原则。所以说,这次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对迪拜来说是一件好事。

  同样,次贷危机对我国东三省以及陕西、等资源型省份的转型同样重要,它同样是给这些省份提了一个醒。如果没有次贷危机,可能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还继续走在过去的老上,但这种道终归不可持续,等到东北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更严重时,转型道只会更加。

  时代周报:迪拜的转型之对我国东北三省的产业转型,有没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冯煦明:迪拜模式,目前是沙特阿拉伯、阿塞拜疆、安哥拉等西亚非洲资源经济体追捧和模仿的对象。迪拜之所以能够转型成功,一是得益于优越的地理、船小好调头;二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所谓“地利”加上“天时”;但更重要的是,迪拜以“主义”为核心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这是迪拜模式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迪拜模式的主义原则和当然值得借鉴,其实这也是1978年之后中国的核心,但具体来说,东北三省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不需要模仿迪拜模式,也不可能复制迪拜模式。东北三省与迪拜有相同点,二者都是能源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产业结构以前都较为单一,但也有很大区别。最大的不同是,东北经济转型与是植根于中国统一经济体系之中的。东北的转型,一定是要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框架下来布局和展开的,有分工、有配合。东北地区有完整成体系的工业基础、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队伍,东北的装备制造业曾经长期是中国工业经济的“母机”,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东北的比较优势。

  时代周报:在迪拜转型中,起到主导作用。如何评价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主导现象?

  冯煦明:目前国内的煤炭、钢铁、水泥等产业存在困境,与国际石油市场上金融危机之后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即供给大于需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应对产能过剩的办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让过剩产能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出清;另外一种是通过外力干预推进产能去化。不妨拿动物机体上出现来打比方。第一种办法就像是依靠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第二种办像是通过做外科手术挖出。两种办法各有优缺点,但如果很严重、通过自身免疫力很难治愈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承受巨大创伤,那么做手术就是相对更好的选择。

  市场与的关系是现实经济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会失灵,或者说相比,它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就业问题、民生问题往往等不了那么长时间。这时候,就需要行政外力发挥作用。另外,在实践中,“去产能”政策的现实困难往往不在于如何实现“效率”,而在于如何实现“公平”和“平等”。“去产能”的政策纠结点常常不在于经济学分析,而在于决策者对社会公平的拿捏。

  就更大尺度的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而言,市场毫无疑问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不过在关键的转型期、在大方向的把握上,规划仍然是需要的。中东的迪拜、的鲁尔区、我国的东北和山西,都是如此。

  冯煦明:我国目前确实在进行有关页岩油气的探测。目前科研探测的数据表明,我国的页岩油气的储量是很高的,但在目前的基础条件下,可开采的页岩油储量较少。如果有一天,随着开采技术的提升,我国页岩油气的开采肯定会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外贸结构、国际外交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石油依然是最便捷的能源。另外,与页岩油气相比,中东产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石油,依然是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能源。因此,如果假想未来20年间,页岩油将发生技术以取代传统石油,常不现实的。

  时代周报:“一带一”国际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一带一”沿线有诸多石油出口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在这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冯煦明:具体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应该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加强联系和信息沟通,争取尽快成为OPEC的观察员国或者建立“OPEC+1”的双边对话机制。这样的机制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此外,还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针对石油天然气领域的专项国际合作基金,加强与石油资源丰富地区的金融合作,特别是在产业链上游的合作。

  中国还要在石油贸易中大力推行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国际石油贸易和相关衍生品交易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战场,现在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如今中国正在代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这是一个有利的契机。当然必须认识到,推广人民币的石油定价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与资本项目、人民币国际化密切相关,必须站在人民币国际化全局的高度来通盘考虑石油定价权问题,在“石油-人民币循环”的各个环节系统推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