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和技术加持 电梯安全系数还有上升空间
电梯突然停止或下降,乘客纵然没有受伤,但惊魂未定、等待救援的同时,往往要忍受焦虑和恐惧……针对这样的情况,相应的机制、技术保障一直更新迭代,但人们对电梯安全的期待却没有上限。近日,在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举办的电梯保险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的电梯监管部门,就各地电梯安全的运行机制和技术保障开展交流。
我国电梯保有量已从2009年的137万台增至近700万台,反之,万台设备死亡率则从0.31%降至0.04%。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电梯处处长夏勇表示,电梯安全的保障不能止步于此,须正视现有的隐患问题,对保险机制、技术应用持续创新。
数字技术嵌入保障链条
2015年以来,随着96333电梯应急救援电话的普及,发生电梯困人事件时乘客获救不及时的情况大幅减少。
“尽量缩短救援时间,保持受困人员情绪稳定,能让电梯救援高效且人性化。”杭州市特种设备应急处置中心主任张文告诉记者,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杭州对本地96333电梯救援电话等应急处置体系进行了优化,开展智慧救援。杭州电梯智慧救援监管平台可根据电子地图定位,向维保单位派发电子任务单,配以最佳路线引导救援人员赶赴现场。
由于条件不够成熟,此类智慧监管平台还未在全国普及,但若干城市已自行推广。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致力于电梯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开发建设,以期形成电梯全寿命周期内的完整数据链,实现电梯整机和部件的唯一识别和动态查询,助力精准监管、科学监管。
“就在8月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开展电梯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夏勇说,该平台将为各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以及相关生产和使用单位提供数据服务,实现安装告知、使用登记等智能化操作,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在全国启动上线运行。
电梯保险厘清权责纠纷
由于电梯所有权、使用管理权、技术管理权等权属主体多,责任链条不清晰等原因,发生电梯事故后,易造成乘客的理赔善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为此,电梯险在国内多个城市应运而生。
“2013年,广东省开始推行‘一方参保、多方受益’的统保模式。”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特设处副处长罗向平说,该模式解决了传统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范围过窄、受害人不能及时获赔等问题。
夏勇认为,广东的一方投保、多方受益模式,有效解决了投保人和受益人不一致的问题,而江苏南京实行的电梯保险机制,则在尝试对该模式进行深化。
被困电梯30分钟,赔200元;被困超过1个小时,赔400元……上个月,南京电梯安全责任保险2.0版本上线。南京市市场监管局特设处副处长朱晔秋表示,新版本更突出普惠理念,保证伤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居民也更直接地体验保险改革成效。
“再比如杭州的电梯养老保险,利用市场化机制,解决了电梯老旧之后的更新改造难题。”夏勇表示,随着电梯使用量的增长,多地就电梯管理和维保机制创新各有特色,都颇有借鉴意义。
电梯安全还需科普到位
需要正视的是,电梯使用虽越发普及,人们对电梯的使用、机械构造、应急常识等仍缺乏全面的认识,乃至容易被影视情节所误导。
“近年来,每年可能会新增上千万人接触并使用电梯,或者从事电梯维保工作,因人为原因造成的电梯故障具有一定占比。”夏勇说,让人们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遵循乘用注意事项尤为重要。
以《2018年杭州市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年报》统计分析为例,去年杭州市困人故障约占电梯总故障的54.63%,其中,人为原因以29.16%的占比居于首位,共4048起,基本由不文明乘梯行为造成。
“其中,生活垃圾、装修垃圾的无序堆放导致电梯开关门受阻、电梯停止运行共2757起,占总处置量的19.86%;野蛮搬运导致电梯门变形的共674起,占总处置量的4.85%。”夏勇说,另外还有超载,阻挡关门时间过长导致电梯无法运行等故障表现,虽然智能监管平台可对乘客进行语音提示并进行规劝,但仍未能杜绝不文明行为。
此外,影视剧中频频出现的电梯故障情节,也使一些人对电梯安全的认知产生了一定偏差,总担心乘坐电梯缺乏安全保障。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二级巡视员何毅告诉记者,在电梯出厂前,电梯制造单位均会经过数月乃至一年的试验运行,监管部门同样构建了严谨科学的监察制度以保障电梯的质量。“现代电梯配有许多人们平时难以触及的安全系统,比如紧急制动系统,井道上下两端的缓冲装置等,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危险。”何毅说,进行必要的知识普及,对电梯安全的维护也将大有裨益。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