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石油

一周能源行业舆情综述:中石油企业形象遭受多重打击

  6月15日至21日,能源行业在反腐、政策新规以及企业管理及发展状况方面引发舆论关注。其中,中央巡视组对9家央企的巡视清单反馈引发了舆论关注高潮。

  石油方面,企业管理纰漏、腐败问题依旧是关注热点,而中石油则因多起负面舆情的广泛传播,企业形象遭受严峻考验。中石油原总经理廖永远被双开、中石油女高管卷款5亿消失事件持续受到关注,中央巡视组巡视反馈清单中指出的石油行业的“近亲繁殖”、“以权谋私”、“公款吃喝”等问题,成为舆论批评其内部管理频现问题的落脚点。

  电力方面,发改委、能源局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受到关注,发改委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为输配电定价由试点走向全面落实、有序放开售电市场奠定基础。同时中央巡视组的巡视清单反馈也指出了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引起重视。

  煤炭和新能源方面,汉能在股价腰斩、遭证监会调查风波后宣布未来将捐款十亿用于治沙,对于企业形象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煤炭行业的受到澳煤冲击,运营状况不佳,同时5月煤炭产量有所下滑。陕西煤化能源项目因环保问题遭遇天价罚单,与环保局展开诉讼引关注。“华龙一号”向全球提供核电一体化方案,推进核电“走出去”战略实施获得舆论肯定。

  ①监测周期:2015.06.15-2015.06.21。②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中央巡视组发布多家企业的巡视清单中石油“受伤”最重

  2015年6月12日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前后分三批公布了2015年首轮26家央企的巡视反馈情况。其中,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6月16日晚间发布了中石油、中海油、中电投、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核电等9家央企情况,引起了媒体的集中关注,相关信息也在媒体舆论场中广泛传播,使舆情达到传播峰值。

  

  图:中石油等能源企业报道量统计

  从传播渠道来看,全媒体均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使这一话题的舆情热度攀上高峰。从信息量来看,石油、电力企业报道量较高;新能源企业则相对稍低一些。

  在报道内容中,通报企业的巡视情况成为核心内容,但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中的部分用词被媒体提炼至标题之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标签化”现象,增加了部分企业的舆论压力。此次巡视情况反馈,中央巡视组延续了一直以来措辞独特、观点犀利的特点,对部分央企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或借喻或引用,以易于为公众理解的方式披露巡视发现突出问题,成功设置了舆论议程,引导了舆论走向。中央巡视组在此前对神华集团、中国海运集团等采用腐败“黑金”、“吃里扒外”等表述后,在此次反馈中再次在中石油、中海油等公司的反馈上使用了“近亲繁殖”、“蚕食国有资产”等表述,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巡视反馈信息在频频刷新公众对央企腐败现象的观感的同时,也通过对被巡视企业腐败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精辟阐述,掌握了央企反腐的舆论话语权,有利于进一步凝聚舆论共识,推动央企反腐持续深化。

  在反馈的26家企业当中,两家油企的报道量较高,特别是“近亲繁殖”等标签化词语的传播,对企业形象的损害较大。加之,中石油此前已受到“蒋洁敏案”等事件的负面影响,使其成为本次巡视反馈的舆论压力最大的企业。

  发改委、能源局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

  6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下称《方法》),《办法》明确了输配电定价成本构成、归集办法以及主要指标核定标准,体现了四方面原则:一是合理归集;二是从严核定;三是新老分开;四是共同监管。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组织部署成本监审人员对安徽、湖北、宁夏、云南和贵州5个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按照《办法》开展成本监审工作。对于此次办法的印发,发改委表示,这是为贯彻落实电改9号文,扎实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建立对电网企业的成本约束机制的探索。

  《办法》的印发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作为我国首个针对超大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的成本监审办法,《办法》的出台对于天然气管网等其他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提供了借鉴样本。《证券日报》报道援引某业内人士观点称,“新电改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如此密集,时机越来越成熟,售电侧放开已经进入倒计时。”

  汉能宣布未来五年捐赠十亿治沙

  6月17日,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北京宣布,未来5年将捐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甘肃省民勤县防沙治沙专项行动,并呼吁全社会参与沙漠化治理,构筑绿色“一带一路”。在经历股市风波、遭香港证监会调查等事件后,一直鲜见露面的李河君借势“一带一路”热点话题,宣布投资沙漠化治理,其希望扭转被动局面的意图明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从舆论态势看,汉能的举动并未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舆论观望态度较强,汉能短期内难以完成舆论形象的“华丽转身”,需要长期、耐心的形象修复。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等专家表示,这是该公司欲寻求复牌机会而对公众释放的利好信号,借助公益活动来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防止复牌后股价继续下跌,但相比汉能体量,10亿元只是个小数目,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善其因股价暴跌而损坏的社会形象。

  此外,在遭遇重大舆情创伤后,汉能集团形象修复应立足自身新能源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展开形象修复行动,并及时跟进评估有关活动的舆论动态,适时调整宣传策略。例如上述投资治沙活动中,针对部分专家意见及未来可见的舆论对有关投资落实情况的跟进关注,汉能应有足够的应对准备。

  中石油女高管卷款5亿逃跑再关注:多因素促线日以来,中石油周口销售分公司营销部主任陈某卷款失踪事件持续引发关注。事发次日,中石油河南分公司作出回应,但撇清责任的说辞反而催化了舆论热度。13日,《中国经营报》刊文报道事件始末,受到媒体大量转载,也掀起一个事件报道关注高潮。此后,《新京报》于18、19日连发《中石油女销售卷款5亿跑路追踪:拥百万豪车三套房》、《中石油:“消失”油款核实后一分不少返还》两篇报道,披露了事件背后诸多信息,导致事件舆情关注持续延宕。

  根据《中国经营报》和《新京报》等报道,中石油河南分公司在此前声明中称事件存在高息集资行为,但对具体事宜语焉不详,引发舆论不满;购油款直接向客户经理个人账户支付的购销模式存在明显的经营风险,“拼单”销售及油品定价也存在不规范;中石油周口销售分公司纪检监察部门缺失也导致监督监管漏洞难以及时被修复。中石油相关负责人称如核查属实,中石油会全部补偿受害者损失,而对于5亿元油款的最终去向,周口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案件正在查办中,不方便透露。

  综合媒体报道及舆情传播动态,可以看出,围绕陈某卷款失踪事件错综复杂的信息背后,是舆论对中石油涉事子公司内部监督监管疲弱、非法集资、油品购销混乱、5亿油款去向等多个问题的持续追问。纵观事件持续长达三周的持续传播形势,三个主要因素导致舆情持续发酵:首先,此事涉及多个舆论热点,容易成为媒体跟踪报道的对象。油品供应、非法集资跑路等热点与公众生活相关联,易引起公众心理共鸣;一直以来,央企管理问题常被诟病,相关报道也多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度。其次,事件进展持续发布,成为舆情发酵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事件曝光后,女高管被捕、涉案金额返还、受害者到集团讨说法等案件细节陆续曝光,提升了舆论对此事的关注程度,使相关信息在各渠道中持续传播。第三,中石油危机应对存过失,为舆情发酵埋下伏笔。中石油及其子公司的多次回应均未能缓解舆论压力,反而让企业管理弊端公之于众,进一步加深了企业的危机程度。

  当下,如何恰当回应舆论各方关切,缓解舆论向中石油其他业务和组织机构蔓延,或是中石油危机应对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