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石油

济南市中区未来5年咋发展?王官庄等片区成拆迁主战场

  齐鲁网1月22日讯(记者扈枫)1月22日上午,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

  市中区区委宋永祥同志代表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大会回顾总结了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继往开来、砥砺奋进,为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而努力奋斗。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未来五年,市中区将实施“人才强区、产业强区、科技强区、文化强区”的四大战略。

  强化“重于政策”的,推动人与自然、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魅力都市与自然风貌协调融合,打造优美怡人的生态和整洁舒适的人居,建设“城在林中、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都市。

  按照“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基本思,进一步做优北部、做强中部、做美南部,构建老城、新区、农村梯次分布、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其中,做强中部,要向西部、西南部扩展延伸,将王官庄、七贤、白马山、党家、陡沟5个片区作为未来拆迁的主战场,以拆迁拓空间,靠空间促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五区”的新城区。

  附报告全文>>>

  继往开来砥砺奋进

  为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而

  努力奋斗

  ——在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区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继往开来、砥砺奋进,为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五年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正确指导和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完成了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谱写了市中发展史上的又一精彩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经济总量明显提升。生产总值迈上800亿元台阶,预计2016年完成815亿元,年均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90亿元大关,2016年完成91.7亿元。预计201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亿元,年均增长12.4%。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亿元,年均增长17.2%;完成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694个、亿元以上项目167个,新增壳牌石油等世界500强企业19家、阿里巴巴旗下山东一达通公司等区域总部企业66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0.45:16.34:83.21。渣打银行等全市4家外资银行落户市中,新增金融机构区域总部12家、总数达到67家,山东新金融产业园入驻新兴金融机构70余家、管理基金达到千亿元规模。泉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星工坊•飞尔姆乐园等7个产业载体加快建设,文创产业实现突破。创新深入推进。改制成立市中控股有限公司、区经济开发投资中心,主导建设了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市中区济南大学创业学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全部完成11家区属困难国有企业脱困,启用新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动态编制”管理、公务自行车摆渡、办公资源整合、公务用车等措施,发展活力充分。

  过去的五年,是全域统筹一体发展的五年。累计征收土地1.42万亩、供应土地9214亩、出让土地5252亩,完成拆迁1240余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400余万平方米,新建1.3万余套安置房。北部核心区更新提升。老商埠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主题街区即将开街。英雄山街区成为全市唯一一条国家级特色商业街,整体工程即将完工。普利街、经八纬一等棚户区完成,经四纬一、四里村等片区完成拆迁,绿地普利中心、润华国际财富中心、山东书城等一批高端楼宇投入使用。中部拓展区拉开框架。兴隆、南北康等11个旧村基本完成,文庄、小岭、山凹、魏家、阳光舜城片区等基本完成拆迁,二环南快速实现通车,兴隆泛旅游综合体、南北康片区等6大单体投资过百亿、建筑体量300万平方米以上的重点片区加快建设,一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优美的新城正在崛起。南部生态区绿色发展。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石崮等一批都市现代农业园区提升,新建红符等道,打造仁里等1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实现了生态与富民的有机融合。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五年。市容市貌进一步提升。累计投入6.51亿元,道街区、铁沿线、式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整治效果明显。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1万平方米,完成48个式小区综合,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12处,新建提升农贸市场14处、便民市场23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重心实现下移,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实施,构建了责任清晰、联动高效、齐抓共管的“大”体系。新建普利街等城区道36条,打通七里山西段、土屋等瓶颈段,全面推行社区道微循环,治堵工作取得实效。生态进一步提升。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4.5万吨,万元P综合能耗降低17%以上。累计治理绿化破损山体33座,新增绿地面积77.2万平方米,打造了郎茂山公园等景观亮点,全区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9.9%、44.1%、42.8%,均位居全市第一。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建设繁荣向上的五年。民计民生持续改善。五年来,民生领域累计投入达到127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7万元和1.7万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58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4165元,义务教育“三免一送”等16项惠民政策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学校8所、增加班数270个,学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85%,所有学校全部达到省级办学标准。建立区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区医院新院并构建“321”医联体,启用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图书馆新馆,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36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社会治理创新突破。群众工作专项经费覆盖所有村居,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标准,建成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创新园,孵化社会组织54家。维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民族、教、双拥、老干部等工作迈上新台阶。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从严从实的五年。作风建设形成常态。先后开展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接受了锻炼、了、增强了党性,党风政风行风民风为之一新。基层基础持续巩固。“核心引领、多元共治”区域化党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两新”组织党建向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6大领域延伸,累计选派123名第一帮扶34个贫困村、难点村、薄弱村,机关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取得实效,“清源提质”工程取得突破,基层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干部队伍担当尽责。树立“实在、实干、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善,累计选派331名机关干部到重点工作一线进行锻炼,提拔重用了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打造了一支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领、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生态风清气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制约监督,始终保持惩治的高压态势,严厉查处个别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努力营造了清正清明的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

  市中的发展令人振奋、催人奋进。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归功于历届区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归功于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人士、各方朋友的大力支持和亲密合作。在此,我代表中国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市中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行动孕育,成就伴生经验。回顾五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党的领导、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不。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首要任务,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摆在突出,严格要求、严密制度、严肃纪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市中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

  必须发展为先、突出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进一步创新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走符合区情、彰显特色的发展子,推动全区经济能级再提升、各项事业再突破。

  必须创新、主动破解各类阻力瓶颈不。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深入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加注重发挥人才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擎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必须为民情怀、千方百计惠民生顺不。把“党委想做的”与“群众想要的”统一起来,倾听民声、尊重民愿、解决民忧、关注民生,充分实现好、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市中的发展获得群众基础和力量之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如何稳增长、促转型,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如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加快老城提升和新区建设步伐,吸引集聚高端产业,我们所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面对多发易发的社会矛盾,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稳定,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对此,我们要保持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全力做好今后各项工作。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关键期。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充分认识肩负的新,准确研判面临的新形势,科学谋划未来的新蓝图。

  展望未来五年,发展更为复杂,影响因素更趋多元,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将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孕育突破,为我们更大范围汇聚资源提供了新契机。从国内范围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五大发展成为共识,“一带一”等国家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为我们转变增长动力、推动转型升级构筑了更高平台。从省市范围看,山东要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抱团”发展效应,济南在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中被定位为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目标明确、节奏加快、力度空前,区域发展布局正发生重塑更新,城市建设正大步前进,为我们加快发展了多重机遇“窗口”。对比省内同类型城区,市中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框架基本成型、现代服务业发达,与省外发达城市中心城区相比,市中区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城市建设与产业提升的潜力更大,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条件,一定能将区域比较优势为现实发展。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视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扬长避短、乘势而上,推动全区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

  未来五年,全区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453”工作体系要求,突出发展、民生两大主题,统筹推进北、中、南三大空间布局,大力实施“人才、产业、科技、文化”四大强区战略,努力把市中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在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未来五年全区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国内知名、全省一流”重在凸显发展标杆和工作要求,“知名”即培养市中元素、打造市中品牌,提高市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流”即各项工作敢为人先、勇攀高峰、誓争第一。“品质之区”重在凸显发展目的和评判标准,是应对挑战、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市中未来发展的核心特征和鲜亮名片。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要着力实现以下目标:

  ——发展品质更好。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新常态中寻找机遇,在有限空间内挖掘潜力,在现有条件下优化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争取更好更快发展,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1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综合实力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将市中区打造成为历史文脉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经济发达与百姓富裕相得益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并进的现代化城区。

  ——服务品质更优。服务高标准、保障精细化,突出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全力做好为人民群众、为辖区企业、为驻区单位、为基层社区的服务工作,着力提升民生服务效率、政务服务能力和属地服务水平,为工作生活在市中的社会人士创造优质便利条件,将市中区打造成为全市、全省综合服务的引领区、示范区、标志区。

  ——品质更美。强化“重于政策”的,推动人与自然、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魅力都市与自然风貌协调融合,打造优美怡人的生态和整洁舒适的人居,建设“城在林中、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都市。到2021年,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空气、水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保持全市领先,将市中区打造成为洁净宜居城区。

  ——民生品质更实。遵循“民生优先、幸福为先”的工作导向,视为民利民为己任,以群众为目的,加强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做到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到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群活更加殷实,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将市中区打造成为人文气息浓郁、社会事业发达、群众安居乐业的品质城区。

  未来五年全区的中心任务是:在全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这是市中区旗帜鲜明落实市委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未来坚定前行的正确方向。“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要求全区上下坚定不移服从服务全市战略布局,着眼全面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形成鲜明发展特色,把握关键开辟更高发展阶段,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要求全区上下对标全市发展新要求,紧跟全市发展新节奏,举全区之力推进旧改棚改(征收拆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治霾、治堵、扶贫,推动各项工作创佳绩、争一流。“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要求全区上下以“不畏、勇立潮头”的斗志去作为,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标准去担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去攻关。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实施四大战略:

  ——人才强区。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广纳天下英才,营造人才加速集聚和引领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构筑人才生态良好、管理科学高效、集聚效应明显的区域人才高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产业强区。牢牢抓住产业这个第一支撑,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最强发力点,高起点搭建产业发展大平台,高标准谋划布局大项目,高质量引进落地大企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加快形成“高端引领、多产支撑、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牵引力。

  ——科技强区。牢牢抓住科技这个不竭动力,走科技引领之,在科技资源整合、重点企业培育、科技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有影响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产业园区,聚集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促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文化强区。牢牢抓住文化这个城市灵魂,以城市承载文化底蕴,以文化丰富城市内涵,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手抓”,突出文化繁荣和文化管理“两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到位”,努力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特色鲜明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要围绕全区的目标定位、中心任务和四大战略,坚定发展信心,锐意进取,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经济提质增效,突出三产并举、高端引领,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更加充分发挥“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势,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兴工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充分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转型跨越。

  主攻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巩固提升传统金融产业集群,重点引进股权投资、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等新金融、类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业多元化发展,打造全市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极。瞄准物流产业链条高端,发展电子物流、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业态,打造全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制高点”。依托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字号通讯服务企业,打造全市乃至全省信息服务、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做大做强信息通讯产业,使其成为市中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托普华永道、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集聚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会计审计、管理咨询、信用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老旧厂房进行利用,发展工业设计、影视制作、现代传媒等产业,打造全市、全省文创产业发展先行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互联网与商贸、医疗、文化、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加速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打造时尚与特色结合、商圈与街区互补、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消费新格局。

  补强新兴工业。有效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交通装备、电气机械器材、通用设备等制造业向“两化”深度融合。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向高附加值和服务化发展。以创新、设计、研发为重点,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支持重汽集团、西门子、电力设备等龙头企业,依托品牌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壮大现代高效农业。按照“合作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思,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建设一批生态型、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完善教育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机制,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扶持发展农村电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二、围绕现代化城市化,突出产城融合、精明增长,构筑城乡一体新格局

  按照“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基本思,进一步做优北部、做强中部、做美南部,构建老城、新区、农村梯次分布、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做优北部。以城市有机更新为目标,既注重通过棚户区拆迁、老厂房和旧楼宇实现城市再生,也注重通过传承文化记忆、修复历史街区实现城市复兴,打造“一核两圈”的省会中心区域。“一核”,即以百年商埠开发为核心,高标准打造老商埠历史文化主题街区,全面启动二期、三期建设,捡拾历史碎片,深挖文化底蕴,打造展示济南形象、彰显城市魅力、传承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区域。“两圈”,即经十以北总部企业和楼宇经济聚集圈,全面完成济南宾馆——中山公园扩建、上新街、城顶街等旧城更新项目,引导高端楼宇业态互补、功能互通,打造全市总部企业最密集和楼宇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经十以南新兴产业聚集圈,高标准规划小梁庄、机床一厂宿舍等地块,打造信息通讯产业园;做大做强山东新金融产业园,纳入全市发展战略;优化提升英雄山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启动山水大润发等片区,新建一批产业载体,进一步增强老城区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做强中部。向西部、西南部扩展延伸,将王官庄、七贤、白马山、党家、陡沟5个片区作为未来拆迁的主战场,以拆迁拓空间,靠空间促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五区”的新城区。“一带”,即以二环西、二环南、二环东32公里的沿线为中心发展带,启动全部旧村,加快兴隆泛旅游综合体、南北康片区、文庄综合体、大庙屯文化创意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完善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引领城市发展的主引擎、支撑市中崛起的增长极、实施双向的新窗口。“五区”,即环保生态产业区,整体规划开发山水集团、重汽集团厂区及周边魏家、党东等旧村近万亩土地,以环保、科技、生态产业为定位,打造支撑全市“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节点。工业设计产业区,整体规划万寿周边区域,发展壮大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建设代表济南形象的工业设计城。文化创意产业区,加快星工坊•飞尔姆乐园、红场•1952、泉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培育文创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产业区,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推动新城工业转型,在全区布局建设“互联网+便利店”。科技创新产业区,加强与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对接合作,加快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实验室和产业研发中心,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

  做美南部。突出服务城市、衔接南部、富裕农民三大功能,以山水田园为韵,以古朴村落为形,以现代农业为径,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生态屏障、绿色景观走廊、都市农业品牌。服务城市,精准对接城市需求,以旅游观光、健康养生、乡村文化体验为主,打造“一河两峪多园”的发展布局。“一河”,即依托玉符河景观风貌,建设一批产业与生态有机融合的生态农业小镇,发展户外拓展、精品民宿等产业;“两峪”即涝坡峪和渴马峪,挖掘生态、历史文化、村居风貌,培育中草药种植、特色林果等一批乡村产业项目;“多园”,即、提升、新建一批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衔接南部,把生态放在重要,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水系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实现与济南南部山区良好衔接,共抓大,合谋新发展,打造济南的泉源、绿肺。富裕农民,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六大提升工程”为重点,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建设一批人居优美、公共设施齐全、乡风民风优良的新农村、新社区,让农村更美好、农民更幸福。

  三、围绕发展动力转换,突出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人才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产业链、资金链、技术创新链“多重融合”。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健全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源、人才、政策、服务向企业集聚。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计划,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中小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鼓励支持大型跨国企业、国内企业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引进一批社会化投资、专业化服务的第三方研发机构,培育形成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强化政策导向,健全完善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各类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叠加效应,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大力培育风投、创投等资本市场,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统筹联动机制,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建立面向大众创业的服务平台,健全创业培训、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创业氛围、创业政策“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实施创业孵化工程,依托市中区济南大学创业学院,探索组建区域创客联盟,加快“蓝魔方”众创等众创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阶梯型培育体系。

  加快吸引高端一流人才。人才优先发展,优化人才政策引导体系,大力实施顶尖人才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发展、青年英才储备“四大工程”,重点引进培养信息经济、新兴金融、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顶尖人才、高水平团队,力争5年内集聚百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千名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主动与高校院所合作,支持园区与高校共建创业学院,加强与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和精度。建立全过程、全方位人才服务机制,解决人才落户安居、子女就学等方面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四、围绕深化,突出重点难点、先行先试,区域发展新红利

  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推进、扩大,鼓励大胆探索,注重精准施策,谋求更加务实的效应,构建更高层次的格局。

  以看齐意识把准脉搏。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确保全面衔接、执行、落地生根。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重点围绕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政策落地,加强监督管理。深入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努力创造新经验、新做法、新品牌。建立健全成效评估和激励机制,将实绩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营造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宽容失误的氛围。

  以问题导向冲破瓶颈。突出抓好具有引领性的重点措施,形成一批制度性,有力撬动面上。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小微企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减负增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围绕重点工作需要,适时调整组织架构,健全体制机制,确保重点工作顺利推进。深化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项目,建立依法合规、主体多元、渠道通畅的投融资机制。做大做强市中控股有限公司,适时成立市中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全市一流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平台。探索设立市中区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推动资本与产业融合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建立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深入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让群众少跑腿。探索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协调发展。

  以国际视野提升层次。加快构建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外资、外包、外贸联动发展和引资、引智、引技融合共生,着力引进一批国际级、国字头、型的大项目,落户一批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努力把市中打造成为服务高地、成本洼地、投资福地。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国家战略,全面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主动对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与沪宁杭等中心城市互动协作。

  五、围绕展现市中之美,突出建管同步、宜居宜人,铸就城市发展新品质

  以绿色、智慧、便捷、人文为目标,全面提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水平,让市中之美美在宜居、美在生活宜人、美在城市有序。

  精致建设,打造紧凑型城市。遵循以人为本、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注重城市通风廊道、视线廊道、天际线建设。补足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开发建设,加大公共停车泊位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顺河高架南延、山延长线、党杨等重点道建设,构建快速、主次干、支、农村道搭配合理的道系统,让城市更加畅通有序。扎实推进老旧小区,统筹规划零散棚户区、危旧房屋,让老旧小区展现新面貌。

  精细管理,打造智慧型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从“重整治”向“重长效”转变。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体系,以数字化推动精细化标准化,打造管理便捷智能、服务高效普惠、设施全面领先的“智慧市中”。推进执量下沉,更好地发挥街道办事处的主体作用,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强力开展“拆违拆临”行动,破解属地化管理难题,做到从严执法、文明执法。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运行,全面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共治共管,鼓励企业和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管理,带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精心涵养,打造生态型城市。大力实施“增绿添彩”工程,重点推进万灵山、小龟山等山体公园建设,打造一批社区游园、城市公园、街头绿地,丰富绿化层次,提高绿化品质,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绿化空间体系。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确保空气质量、水质量始终位于全市前列,努力实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构建绿色产业链。

  六、围绕社会民生建设,突出共建共享、优质均衡,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全面小康的新要求,民生内涵的新变化,回应基层群众的新,让群众的幸福有“质感”,让市中的发展有“温度”。

  筑牢城乡民生保障底线。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确保脱贫底线兜得住、过得硬。强化就业保障,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富民增收渠道,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以“五大”保险为支撑的基本保障体系,多渠道提高综合保障水平。深入开展救助帮扶,统筹各类资源,汇集社会力量,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质量。深化教育综合,完善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名校云集、名师辈出、家长满意”的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网络,推行分级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不断提升群众健康保障水平。突出医养融合发展,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居家“五助”服务,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发展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统筹推进妇女儿童、老龄人口、残疾人、人防、档案等各项事业发展,让群众分享到实惠、感受到富足、体会到关怀。

  构建城乡多元治理格局。深化社区治理创新,大力推行社区标准化建设,推动社区减负增效,探索社区干部晋升渠道,构建项目化推进、社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社区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政社互动”,探索社区协商建设,鼓励、支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团队、社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和改进维稳工作,健全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表达、解决纠纷。加强平安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确保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七、围绕文明,突出团结统一、和谐有序,凝聚推动发展正能量

  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建设等工作,努力汇聚各方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营造尊法守法良好。

  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协商、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和改善对工作的领导,为事业发展进步提供保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各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做好党的民族、教、侨务、港澳台和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稳妥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充分发挥侨联、文联、科协、残联等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

  发展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唱响主旋律,总结好市中故事,好市中声音。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升素质和文明素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图书馆、特色文化团队建设,提高文化活动的社会参与率和文化的群众共享率。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和利用,挖掘和培育以商埠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注重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发挥文化对管理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充分调动干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建设。加快建设,严格落实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党群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领域,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司法救助体系,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履行新,实现新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长管长严,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和组织。

  一、深化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向心力

  把理想教育摆在首要,以为根本遵循,增强干部“四个意识”、“四种自信”,始终与以习同志为核心的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提倡的响应、决定的执行、的不做。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做到谋发展有新理论新高度、破难题有新观念新思、干工作有新方法新举措。认真贯彻落实生活若干准则,严格执行集中制。加强区委常委班子建设,自觉做到讲把方向、善谋划重统筹、转作风抓落实,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二、深化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凝聚力

  找准基层党建工作与区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突出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创新工作方法。强化主责主业意识,完善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突出基层党建创新与基层治理创新相结合,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2016——2020年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双百工程”,推广“核心引领、多元共治”区域化党建模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六模三化”模式⑫,实现基层党建全面覆盖和有效覆盖。从严抓好教育管理,把好入口关、出口关,强化流动管理,建立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深化“第一”工作,选好管好用好基层党组织,培养一批发展的领人、群众的贴心人。

  三、深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执行力

  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按照“20字”好干部标准,突出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更加注重在重点工作一线和急难险重工作岗位考察选拔干部,把思清、作风硬、敢担当、善作为、群众认可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健全科学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力度,注重梯次配备,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严管理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强化干部动态化管理和日常化监督,客观差异化考核评价干部,关心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干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议事规则等,引导干部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四、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力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格遵守“六大纪律”,认真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监督条例,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同违纪党规的行为作斗争。紧盯作风领域的新问题、新动向,强化源头治理,防止“四风”反弹。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无禁区、全覆盖、零,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深化体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各项重点工作,强化监督检查,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用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望过去,我们创造了来之不易的业绩;放眼当下,我们肩负着群众的发展重任;面向未来,我们将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蓝图已经绘就,亟需担当。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先争优的雄心、善作善成的恒心、决战决胜的信心,为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