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地热

今后5年非化石能源3%的消费增幅中地热“三分天下有其一”

今后5年非化石能源3%的消费增幅中地热“三分天下有其一”

  根据《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12%提高到15%,增长3个百分点。

  而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介绍,根据《中国“十三五”地热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0,地热占比将达到1.5%,比目前的0.5%提高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在非化石能源今后5年的3个百分点增幅中,地热“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增量的主力。届时,我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16亿平方米,累计实现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3万千瓦时,可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六分之一。其中,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煤;中低温地热资源资源量13700亿吨标准煤;干热岩(3-10公里内)资源量860万亿吨标煤,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据了解,目前我国地热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截至“十二五”末,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3.92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02亿平方米,年可实现替代标煤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20万吨,地热已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在地热直接利用中,浅层地热供暖占58%,中深层地热供暖占19%,温泉仅占18%。意味着中国地热开发的能源性、技术性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已建立较完善的地热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已形成资源勘查与评价、钻井成井工艺、尾水回灌、梯级利用、高效运营、保温与换热、防腐防垢、热泵和发电等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目前,国家地热能中心、中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和石油大学、地质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形成了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地热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很好地指导了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实践。

  曹耀峰认为,相比于风电、太阳能发电“风生水起”的发展氛围,社会各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对地热的关注“热度”却是不温不火,存在“重电轻热”的思维定式,发展态势亟待升温。

  因为地热在我国能源发展中具有“三大突出贡献”。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到2020年我国地热供暖/制冷、发电、种植、养殖、等,共可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按照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8亿吨标煤测算,届时地热占比将达到1.5%,比目前的0.5%,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非化石能源今后五年的3个百分点增幅中,地热 “三分天下有其一”。说明地热在未来能源结构调整中的贡献十分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对应十三五规划中地热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将减排二氧化碳1.77亿吨。这对于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地热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突出;在雾霾治理方面,根据燃煤供暖锅炉《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测算,采暖锅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分别是电厂锅炉的4倍、4倍和2.5倍,散煤直燃的污染排放量是工业燃煤的十几倍。相对于太阳能发电、风电等,替代的是燃煤电厂排放的污染物,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所产生的污染物,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更加突出。

  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王志刚表示,“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地区将加快发展地热产业,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到4.4亿平方米,这将助力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开发迎来大发展,对该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已有48个地热田。京津冀地区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热热量折合标准煤3.43亿吨,相当于京津冀地区2014年燃煤消耗总量的94%,完全可以支撑起该地区对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目前,该地区已有48个地热田,其中北京市10个地热田,总面积2760平方公里,折合标煤34亿吨;天津8个地热田,面积6380平方公里,折合标煤307亿吨;河北省30个地热田,面积约19165平方公里,折合标煤1050亿吨。这些地热田在平面上连片分布,为实现地热资源产业化、规模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目前,京津冀已实现供暖/制冷面积1.3亿平方米,2020年将达到4.4亿平方米。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经过40余年开发利用,已逐步实现从供暖向梯级利用、现代高效农业、多能源集成等产业方向发展的态势。截至2015年底,京津冀地区形成年利用地热供暖/制冷面积1.3亿平方米,实现年替代标煤3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80万吨。同时培育了中国石化新星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地热勘察开发利用企业,形成了较完备的地热勘察开发利用技术体系,这将加快发展地热产业发展进程。

  预计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将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4.4亿平方米,可实现年替代标煤12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60万吨。其中,北京地区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6500万平方米,天津地区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6500万平方米,河北省地区,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1.8亿平方米。

  王志刚表示,京津冀地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在该地区大力发展地热产业,不仅对京津冀地区的调整能源利用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京津冀地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大举措。

  中国石化领跑全国常规地热开发。中国石化已成为国内最大常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企业。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实践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把发展地热产业提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和推进,形成了多井集输、梯级换热、综合利用、尾水净化和采灌结合等地热资源开发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暖CDM方法学,实现了地热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石化地热产业已遍布全国16个省市区,地热供暖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占全国常规地热供暖的40%,年可替代标煤1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成功打造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雄县模式”。截至目前,雄县已建成供暖能力450万平方米,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烟城”,并以“雄县模式”为引领,已在河北省的容城、博野、辛集、东光、故城等15个市(县)区发展地热供暖面积1500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将打造“20座无烟城”,实现新增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方米。

  中国石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石化就地热的开发利用实现了资源勘查、产业布局、商业模式、技术体系等各方面的突破进展。“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在全国再造20座无烟城,实现新增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方米,同时,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

  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子宗介绍,在资源勘查方面,目前中国石化培育形成了河北平原地区、陕西关中、山西盆地群、豫北和鲁西南四个规模性勘查主战场,为加快地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落实了“十三五”期间“20个雄县”目标资源靶区,初步形成了以“三北”地区供暖,东南沿海及长江经济带制冷为主的布局。

  在产业布局方面,中国石化形成了京津冀、关中、豫鲁、山西、东三省“五大区域发展阵地”,其中河北供暖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关中地区供暖能力达620万平方米,山西地区供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豫鲁地区供暖面积达700万平方米,东三省地区的黑龙江林甸、辽宁盘锦等地实施了规模开发。

  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石化在地热资源勘探、地热资源评价、地热钻井成井工艺、地热尾水回灌、地热资源梯级利用、信息化系统等六大领域形成了核心技术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地热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在商业模式方面,中国石化积极延伸地热能产业链,正在由地热供暖向工业余热、余气、余压综合利用发展,由深层地热向深浅兼顾、江水源、地源热泵拓展,由一般城镇向中心城市突破,由供暖向发电、制冷、现代高效农业一体化延伸,“地热+”新能源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地热能能源占比高吗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