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煤化

心系江湖的环境“医生”

心系江湖的环境“医生”

  在孔海南团队多年努力下,洱海水质由浊变清,连续多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水质标准。销声匿迹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洱海特产又见踪影,甚至还出现了过去从未在洱海停留的鸟类新物种。

  去年,孔海南70岁生日,他给自己的“礼物”是捐出200万元积蓄,联合中国水环境集团、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

  暮春四月,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樱花竞相开放。去年60棵滇樱花树苗和10棵云南早樱花成树跨越2000多公里,从云南运到这里,转眼间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这一场景让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回想起20多年前的自己,那时的他从上海奔赴云南,调查水污染原因,治理洱海,让“母亲湖”再现风采。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阵痛。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华等水污染问题时常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湖泊、水库、河流,洱海也是其中之一。

  “生态环境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很快,但治理过程异常艰难,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孔海南说。

  1982年,就读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专业的孔海南接到一个新课题国内某大型湖泊的环境污染问题。当时,某大型化工企业利用该湖泊作为工业废水的处理设施,每年排放大量农药和废水,久而久之,造成了水体污染。也就是这项课题,让孔海南确定了湖泊治理的研究方向。

  无独有偶,几年后,太湖也出现了富营养化的问题,暴发的藻华让太湖风采不再,昔日碧绿、清澈的湖水变成了浓稠的绿浆糊。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环境日益恶化,受影响的又岂止是风景。蓝绿藻异常暴发,发生异化作用,分泌出有毒的代谢产物藻毒素。在自然界自然合成的毒素里,藻毒素的毒性仅次于二噁英。国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要解决。当时,在日本访学的孔海南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太湖水有望变清》,文中10年让太湖变清的目标令他兴奋。

  孔海南告诉《中国科学报》,一个湖泊一旦富营养化之后,远比一条河流的治理复杂得多。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有自净能力。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它的治理修复周期要长达数十年,治理费用每平方公里高达数亿元,付出的代价是从这个湖泊所得到直接经济效益的几百倍。

  “水在湖里,而问题在岸上。”孔海南指出,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的原因多样,需要技术、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控制。

  孔海南决定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申请治理项目,利用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治理太湖。治理工作如火如荼,2010年之前,孔海南的团队就完成了太湖水环境前期研究的工作小结。

  有一次,繁忙的工作导致孔海南突然晕倒,但查不出原因。心急如焚的他当即就离开了医院,投身科研,日行30多公里,观测记录数据,终于完成了太湖的治理工作。

  一“湖”未平一“湖”又起。云南第二大淡水湖、大理的“母亲湖”洱海,从上世纪90年始,也长期遭受湖水富营养化折磨。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湖水水质急剧恶化,时不时飘来的恶臭,让人们忘了曾经“水下森林”的模样。

  水下森林是沉水植物从10米以下的湖底长到湖面,在水面下形成的繁茂森林。风平浪静时,令人难以区分究竟是在湖面之上还是水下。一般来说,水质好的湖泊几乎都有水下森林,面积越大,水质越好。

  很快,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当时确诊房颤型心脏病及高血压等疾病的孔海南毅然担任了洱海项目负责人职务,带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攻关团队,投入“洱海保卫战”。

  每年200多天,日均3万步,他走遍了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带领团队在野外采集样品,分析水质指标。调查发现,沿洱海的绝大多数村落或旅游场所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此外周边的农牧业也给其带来沉重压力。

  “要治洱海,真的不容易!”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说,当地人称洱海“苍山十八溪”,至少有18条支流汇入其中。要恢复洱海水质,必须使这18条支流都恢复清澈。

  如何把流入洱海的污水截住?孔海南团队逐渐认识到,这不仅是环境污染问题,更需要改变当地的发展理念与方式。

  针对不同的支流,孔海南、王欣泽带领团队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孔海南团队指导农民种植不用人工施肥的豆类,让农民使用配方肥,“缺什么就补什么”,减少化肥使用量,并将土壤净化槽技术带到洱海。这套污水处理系统每天能处理污水250吨。经过多年推广,30套示范性污水处理系统遍布洱海沿湖十镇,为洱海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治理不能一直靠政府输血,产业的转型必须同步考虑,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也能为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孔海南说。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多年时间里,孔海南每年待在上海家中不到一个月,在洱海自己做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概率;随身带有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

  2006至2011年,5年间孔海南每年心脏病都会发作至少一次,每次发病晕倒后,每分钟心率超过180次。“当时项目刚开始,不可能离开洱海去看病。每次只能躺几天,缓解后再工作。”孔海南说,“在这样的关键期,怎么可能像以前发病那样在医院躺一个月,什么也查不出?我的时间耽搁不起啊!”

  2012年,项目进入验收阶段,孔海南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2013年项目验收结束,才紧急回到上海,一周内连续进行了两次心脏手术。此时才知道,他有先天性的心脏疾病。

  在孔海南团队多年努力下,洱海水质由浊变清,连续多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水质标准。销声匿迹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洱海特产又见踪影,甚至还出现了过去从未在洱海停留的鸟类新物种。洱海的治理成果也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除了樱花树,孔海南还将生长在洱海中有“水质风向标”之称的海菜花、茈碧花移植到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水域中,活脱脱一个“小洱海”。

  “养殖户家茈碧花的花苗不足20株,当地政府部门把其中的6株给上海交通大学培养,对我们寄予极大期望与信任。”孔海南说。

  这份期望也是孔海南心中不竭的动力之源。“洱海保卫战靠的不是我个人,而是一支年富力强的团队。我的年纪大了,但团队里有很多年轻的治水人,他们会继续干下去,干得更好。”孔海南说。

  自2003年起,上海交通大学便组织开展洱海水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有1000多名师生驻守大理等地,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完成万余亩的湿地修复工程。

  在孔海南的带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张才喜等一批农牧业专家深入洱源县的工厂车间、果园菜地,把专业知识应用到车厘子种植的推广、小公牛综合利用率提升、黑蒜精深加工等工作中,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但孔海南认为,外地的专家很难时时刻刻驻守在洱海边,治理和保护洱海必须依靠本地人才,培养本地人才至关重要。

  去年,孔海南70岁生日,他给自己的“礼物”是捐出200万元积蓄,联合中国水环境集团、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

  “洱海恢复到曾经的水下森林繁茂的样子,也许还需要15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希望尽微薄之力让更多当地年轻人加入洱海治理和保护队伍中,更希望洱海永远不要再综合治理。”孔海南说。

  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原环保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让更多人坚信通过科学治理,全国的江河湖海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理。如今,提起洱海治理专家,当地人总能想起这个守护这里20多年、步履匆匆的“上海教授”。

  此后,他还参与水污染严重的巢湖、西湖、滇池、长江三峡、苏州河等河湖、水库的综合治理与示范工程。

  “身体行我要去,不行我也要去。”孔海南说,“我回国就是为了参加湖泊治理,如果错过这次机会,我会抱憾终生。为国家奉献,是我的愿望,也是使命。这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我觉得这件事非常值得。我对科研的探索会像走路一样,永不止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什么叫异化作用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