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煤炭能源  采煤

焦作人民特别重落实!

焦作人民特别重落实!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路口,我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篇章的鼓角催征;锚定“两个确保”,再造发展优势,焦作必须提高站位抓落实。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特别能战斗”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特别能战斗、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的焦作新时代精神特质的“特别谱系”,正凝聚起坚定两个依靠、闯出焦作新路、奋力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一项工作,成效几何,就是要看工作最后落实得咋样,如果工作最开始大张旗鼓,欣欣向荣,中途慢慢褪去热情,最后得过且过,那么最终这些前期工作都等于做了无用功。

  也正由此,“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如火如荼,“守规矩、懂业务、真落实”活动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大批“墩苗育苗”的年轻干部躬身入局奋战一线名政企双向挂职干部奔赴“新岗位”,在“角色互换”中开始新征程……

  抓落实,就意味着要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奔着矛盾和问题去,迎着挑战和困难走,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

  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亦难在持之以恒,需要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知其难方能明其贵。特别重落实,从着眼锻造学习型、研究型、实干型、进取型干部队伍入手,集中开展“守规矩、懂业务、真落实”活动,创新实施“五个一批”,组织开展“比选择优”,严格落实“13710”工作制度……

  推行“13710”工作制度。“1”,即接到督办事项后1天内要研究部署;“3”,即3天内反馈初步落实情况;“7”,即一般性工作原则上7天内落实解决;第二个“1”,即重大问题要在1个月内落实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要拿出解决的时间节点和方案;“0”,即所有事项都要跟踪到底、销号清零,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

  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到企业做政策“宣传员”、项目“员”、困难问题“协调员”,精准帮扶企业,助推经济发展。

  开展“守规矩、懂业务、真落实”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务实重干,做学习型、研究型、实干型、进取型干部。

  开展“中梗阻”专项监督活动,直击政令不通、执行不力、效率低下等问题,努力解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存在的“中梗阻”问题。

  实招有实效,举措见结果。会风会纪好转、学习氛围浓了、潜心工作的多了、深入基层的勤了,“特别重落实”之焦作新风悄然兴起!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党建。焦作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在抓总、抓重、抓要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培根铸魂、先锋堡垒、骨干锻造、作风淬炼、凝心聚力等“五大工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焦作要实现优势再造,必须着力发展现代产业,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重点打造高端装备、绿色食品、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化工等5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加快向县(市)放权赋能,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打造郑洛“双圈”联动优先发展区,加快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乘势而上打造高能级文旅。焦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拉长文旅产业链条,壮大市场主体,促进文旅发展,实现由旅游向旅居、由休闲向康养、由观光向度假、由资源依赖型向文旅创新融合型转变,建设旅游名城、文创名城、太极名城、康养名城、度假名城,着力打造富有活力、富有特色、富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山水富城·文武福地”。

  新风生万物,晓雨润百花。一张焦作新蓝图悄然绘就: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高能级文旅、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作为新的增长极,把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作为民心工程,在绿色智造中闯新路,在全域旅游中作典范,在共同富裕中走前列,锚定“两个确保”,再造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篇章。

  以人为本共创高品质生活。焦作着眼打通外循环,实施重大交通项目“378工程”,大幅提升对外通达能力。

  着眼城市有机更新,推进36个棚改项目,实施696个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整治7条城市河道,提升城市宜居度。

  着眼推动共享发展,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建设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市。

  抓实省“十大战略”落脚点。承接好省“十大战略”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从长远发展着眼、从即期发展入手,以战略引领发展方向,以项目推进战略实施。

  灾后重建开工项目1398个,开工率全省第一;竣工项目1172个,竣工率84.3%;已完成投资25.8亿元,投资完成率97.7%。

  这是一次“一线名“墩苗育苗”干部任职新的岗位。如今,这批“墩苗育苗”干部经历疫情防控、灾后重建等大战大考,在基层一线经风雨历磨炼,“墩”出过硬党性、过硬心态、过硬担当。

  这是一次“双向奔赴”。我市首批56名政企双向挂职干部奔赴“新岗位”,也绝非新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在挂职中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到挂职单位干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不在挂职中当“过客”,以归零心态,在“角色互换”中换大脑、换思路,在实践中提能力、长才干,躬身入局勇破局。

  这是一次“筑巢引凤”。5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发布“招贤令”,全市九大开发区,23个市、县两级开发区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重要岗位虚位以待,正是精心筑“巢”,只待“凤”来。

  “此次公开选聘,焦作以‘关键岗位’和‘真金白银’招揽全国英才,展现了招贤纳士的决心,彰显了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生态、全力构筑聚才‘新高地’的魄力。”市委葛巧红对于“招贤令”的公开表态,可谓诚意满满,站位高远。

  墩苗育苗、双向挂职、筑巢引凤,是在事上磨出真本领,也是在换位中锤炼硬作风,更是在建机制中确保落实的持续性。

  一个“持续”重千钧,亦值万金!从做事的角度看,持续之难在于其中不仅蕴含着对工作态度和作风的要求,更有着对工作能力和智慧的考量。

  凡益之道,笃志前行,则虽远必达。即使再平凡的岗位和工作,亦蕴含着持续的惊人威力:如果我们每天改进1%,一年持续下来就是1.01的365次方,这意味着一年内我们的工作改进了38倍。

  特别重落实,恰似风度人。这一焦作新时代精神之特质,终将化于352万焦作人干事创业的血脉中,努力以一域争先为焦作进位作贡献,以焦作工作的出彩为河南发展添光彩,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篇章。

  就是昨天,6月21日6时34分,焦作至北京西G1585次高铁列车迎着朝阳,缓缓驶出焦作火车站7站台,标志着我市正式首发进京高铁列车。这条钢铁长龙从大美焦作一路高歌,直达北京。

  自2015年6月26日我市步入“动车时代”以来,焦作铁路迅速发展,跨入高铁发展新时代。目前,焦作有了直达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城市的高铁。

  众所周知,焦作因煤而建、因铁路而兴。1902年,为掠夺我市煤炭资源,英商福公司开工修筑道口三里湾码头至焦作矿区的铁路——道清铁路。1906年,道清铁路全线通车,横跨浚县、滑县、汲县、新乡、获嘉、修武、河内7县,全长150.4千米,它既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记录,也是英商福公司在我国争夺势力范围、掠夺资源的见证。

  但同时,道清铁路的建成也促进了焦作近代工业的发展。道清铁路与当时的南北大动脉——京汉铁路相连接,成为焦作走向大江南北、往来全国各地的重要通道。商人们通过天津码头,经道清铁路而来,把世界各地的工业商品和“洋货”以及各种时尚带到焦作,再通过道清铁路把焦作的煤炭、“四大怀药”、竹货等运达天津,送到全国和世界各地,这一阶段焦作近代工业已初显萌芽。

  新中国成立后,满目疮痍的道清铁路开始走出低谷,走向复兴。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954年,詹东线月,焦作至九府坟(博爱县境内)14公里区段通车;1960年年底,晋城北至马厂(长治北)段铺轨通车;1961年1月,焦作至五阳(长治潞安)段全线年,以客运为主的焦作站拔地而起,焦作北站客运业务逐渐向焦作站转移。1970年7月1日,焦枝铁路建成通车,仅用时8个月,创造了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随后,月山站横空出世,它北连太焦、南接焦枝铁路,成为连接南北要道的咽喉。1974年,月山至晋城北段复线年,南太焦铁路(长治北至月山段)进行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至此,以焦作站为客运中心、焦作北站为货运中心、月山站为交通枢纽的焦作铁路运输网络初见规模。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焦作铁路建设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同年,焦枝铁路延长至广西柳州,全长1639公里;1988年,改称焦柳铁路。焦柳线在月山站与太焦线交会,沿途连接华北、中南地区的多座工业重镇,一线省区,构成了与京广线平行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另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自2010年以来,全国铁路建设进入黄金期。为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充分发挥铁路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市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在铁路建设方面亮点频现,成绩斐然。

  2015年6月26日,郑焦城际铁路正式开通日,正是焦作人高铁圆梦时。郑焦城际铁路的开通和顺利运行,带给焦作的不仅是市民出行的快捷、舒适、绿色、环保,更重要的是它形成的“半小时经济圈”,还直接带动了郑焦两地旅游、餐饮、房产置业和零售行业的繁荣发展,快速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助于焦作做好重大项目引入和产业转型工作,形成焦作与郑州经济发展“同气连枝”的良好局面。

  我市抢抓郑徐高铁开通运营的有利时机,在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之下,2016年10月10日,我市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翘首以盼的焦作—上海虹桥G1821次高铁始发车开通。

  2020年12月12日,我市在焦作站南广场举办太焦高铁开通暨“千人高铁旅游专列”首发仪式活动,乘高铁从郑州出发经焦作到太原只需2个小时。太焦高铁这条贯穿河南省和山西省的高铁“大动脉”,犹如一条金丝带,将焦作这颗豫北明珠,串在了新的经济增长带上。

  高铁跨越怀川,铁路引领未来。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开工建设,争取郑焦市域铁路纳入郑州都市圈轨道线网规划,推进新焦铁路前期工作……”为我市新一轮铁路建设擘画了蓝图,也必将成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

  刘九学,1905年出生于博爱县柏山村一个贫苦农家,曾任焦作李封矿采煤队队长、采一区区长,焦作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党,9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河南省第一个全国劳模。

  1914年,刚满9岁的刘九学就跟着义兄来到了焦作煤矿,数年间,他下井拉过筐,也在井下搁过棚,还在中国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抗日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矿工成了煤矿的主人。在焦作煤矿党组的领导下,煤矿把所有职工登记造册,第一个办法就是由工人选举班组长,刘九学就是焦作煤矿第一批被工人选举出来的采煤班长。“是党给了俺第二次生命,俺要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全心全意多挖煤,报答党的恩情!”刘九学认为中国党是再生父母,始终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刘九学注重安全生产。担任采煤组长后,他采取班前安排生产、班中反复强调、班后进行检查的管理模式,发现险情和事故苗头及时排除,所在班组连续19个月无伤亡事故,不仅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还创造了连续12年安全生产的纪录。

  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刘九学针对矿井瓦斯大、矸砭老洞多、煤层薄厚不均等实际,推广采用倾斜分层竹笆假顶全陷落长壁采煤法、小工作面多循环快速采煤法、多绳头回柱法等15种先进采煤经验和技术,加快推进煤炭安全生产。“一五”期间,刘九学带领采煤队员工提前5个多月完成了国家计划。1950年至1959年这10年间,刘九学采煤队共为国家增产煤炭15万多吨。其中,1958年创造了月产千吨、双千吨和35000吨的纪录。由于刘九学采煤队在安全生产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当时,国家为他们盖房400余间,让全队员工都住上了新房,并把他们居住的那条街命名为“劳模街”。

  刘九学得病后,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64年9月25日病故,终年59岁。如今,“劳模街”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刘九学的劳模精神犹在,且熠熠生辉,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焦作煤矿工人赓续精神血脉,不断砥砺前行。

  1986年6月12日,位于山阳路56号的焦作日报社办公大楼正式投用,焦作日报人终于结束了与其他单位人员一起办公的历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1988年1月1日,焦作日报社印刷厂建成投产。至此,焦作日报社拥有了一个独立的院落。在这里,职工娱乐中心、单身职工宿舍、食堂、澡堂等一应俱全,办公楼同印刷车间连成一体,建筑面积将近6000平方米。

  为了报社办公大楼早日建成,时任副总编辑并主持工作的秦绪常、副总编辑李介人等人可谓呕心沥血。他们无数次跑市委、市政府,找领导批钱批地;跑规划、土地等部门,督促办理相关手续;跑施工现场,督促加快工程进度。“印刷设备要买最先进的。”秦绪常对此明确要求。为此,焦作日报社派出20多人到北京学习先进的印刷技术。“我们在全省地市报率先使用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和电,极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焦作日报社副总编辑杨双喜回忆当初,颇感自豪地说。

  回忆1986年刚搬进新办公大楼的情景,时任记者部主任的柴国庆说:“坐在宽敞的办公室,看着阳光透过窗户照得桌子闪闪发光,我内心充满了喜悦。记者的工作环境改善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全天候采访的观念不能变,必须保持随时有新闻随时出动的优良作风,深入一线‘捉活鱼’,采写更多好新闻。”

  诚如柴国庆所言,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新闻工作的宗旨不能改变。以搬进山阳路56号为契机,《焦作日报》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努力践行“权威、主流、亲民、服务”的宗旨。

  1998年4月1日,焦作日报社新闻采编业务综合网络正式启用,这意味着《焦作日报》的编辑、记者们告别了手写稿件、剪剪贴贴的历史,告别了使用多年的剪刀、胶水、尺子,这在《焦作日报》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焦作日报》的编辑、记者们开始使用先进的专业软件。这套采编平台系统融合信息采集、编辑制作、信息存储、多渠道信息发布于一体,能够完全满足报社新闻及办公等各种信息处理的需要,使报社的工作告别了纸与笔,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完成新闻的写作、编辑、制作、检校。采编平台的成功建设,标志着焦作日报社开始从传统报业向现代传媒业进军,也为报社未来的新闻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现代化技术基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时代,更是媒体传输的时代,在着力办好纸媒体的同时,《焦作日报》电子版乘着互联网发轫普及的东风,1998年11月11日,在河南省地市报中首家加盟河南报业网,从此在世界各地的读者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看到当天的《焦作日报》。1999年12月,拥有独立域名的新闻网站——焦作新闻网(《焦作日报》电子版)开通运行。2004年5月13日,焦作正式注册网络实名。

  《焦作日报》每一次华丽转身都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科技的大潮引领报社茁壮成长。1994年12月初,报社印刷厂购入首台彩色印刷机,同年12月22日,第一张彩色《焦作日报》问世。1995年,报社印刷系统告别了人工激光手动照排,实现了录入、组版、发排一体化的电脑操作。2005年到2008年,报社先后斥资1500多万元购买了3台进口高斯全彩印刷机,实现了对开大报的全彩印刷。随着印刷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焦作日报印刷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全省各地市报印刷质量评比中,连续多年获得优质报纸一等奖。

  春华秋实满庭芳,《焦作日报》已创刊65载。一代代报人踔厉奋发,一位位友人万千呵护,才让更多的读者爱上了《焦作日报》。最难忘,《焦作日报》顾问、《半月谈》杂志原总编辑李峰与《焦作日报》的笃挚友谊。

  1925年出生的李峰,先后任新华社西南分社记者,国内部组长、副主任、主任兼《半月谈》杂志总编辑,《经济参考》副总编辑,新闻出版署特约顾问。李峰领导创办了被中宣部领导誉为“中华第一刊”的《半月谈》杂志,发行量最高达700多万册。他还拍摄了长年高挂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铁轨大翻身》摄影名作。

  “在我的记忆中,李峰作为《焦作日报》的顾问,曾受报社党委邀请两次来到焦作,和《焦作日报》友情深厚线年退休的《焦作日报》原副总编辑李斌打开了话匣子。

  李峰“高高挂挂”,虽是新华社资深记者,却亲切谦和,平易近人。“我第一次见到李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我市旅游业刚刚起步,报社编委邀请他和新华社几位同志到报社指导工作。李峰一行人在时任焦作日报社李介人等领导的陪同下,到编辑部、印刷厂等部门参观,对焦作日报社事业的发展、采编队伍的建设都进行了细致了解,并给予鼓励。”李斌回忆。

  1993年,《焦作日报》复刊10周年,4月27日,中顾委原委员、新华社原社长、中国对外交流协会原会长朱穆之,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主任李峰等应邀到焦作日报社参观指导。4月28日,《焦作日报》复刊10周年座谈会举行,朱穆之、李峰等新闻老前辈及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参加了座谈。

  2003年,《焦作日报》复刊20周年之际,李斌受报社党委委托,赴京看望李峰等对焦作日报社关怀备至的老同志,意欲邀请他们来焦作参与《焦作日报》复刊20周年纪念活动。78岁的李峰精神矍铄,热情地给《焦作日报》复刊20周年题了词,并允诺再次来焦。随即而来的非典令期盼中的交流成了未竟的心愿。

  李峰是一位勤奋、高产、有思想的记者,著书立论,笔耕不辍。1998年离休后,他出版了新闻通讯及战地摄影、杂文随笔、新闻论述共三卷的《李峰文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走向长壁采煤法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