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业走进春天里 助力经济“绿色增长2016-1-12北京节能环保公司

据市节能环保中心产业促进部副部长李晓丹介绍,从2005年至今,市在电力、医药、建材、学校等二十余个行业中组织了500余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截至2015年8月底,市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企事业单位103家,提出并实施了200多项清洁生产项目,共投入资金约4亿元。

市节能环保产业是如何发展的?它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怎样的作用?为此,我们专访了节能环保中心的五位专家,为你一一解读。

长期以来,电力需求侧管理在节能减排工作推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洁生产“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通过能效在线监测系统,能及时了解能耗水平,从而有效控制能耗总量和能源成本。”张希庆介绍,“目前,市在线监测已经安装完成200多家企业,初步建立了快速灵敏的节能监测系统,一期项目基本接近验收。接下来,计划启动二期项目,未来还将会有400家用能单位纳入在线监测体系。”

据悉,当前,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为达成市节电目标,产业的推动和政策的扶持更必不可少。市节能环保中心电力需求侧管理部部长赵志军认为,2015年,地区最大用电负荷预测同比增长仍然较大,电力供应在高峰时段仍存在一定的缺口。除了鼓励人们节约用电以外,电力正常供应还需要提倡合理用电。

摘要: 2015年,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爆发出巨大需求,并努力将打造成为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产品标准“引领者”、服务资源“集聚地”和市场应用“示范区”。市节能环保产业是如何发展的?

能效监管实现“三位一体”

“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以减少能源费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模式。这种方式允许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或者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节能环保中心示范推广部副部长柳晓雷如是说。

合同能源管理带动“三驾马车”

2015年初,市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朝阳产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可以看出,节能服务产业作为节能减排领域的市场化新机制,与新技术、新产品一起,是带动“十三五”时期节能减排工作的三驾马车。

信报记者 舒志娟

互联网、新能源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本质变革,节能环保这块沉睡已久的市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5年,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爆发出巨大需求,并努力将打造成为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产品标准“引领者”、服务资源“集聚地”和市场应用“示范区”。

几十年里,节能监测一直是推动节能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市节能环保中心能效监测部部长张希庆介绍,目前,市能效监测分成两部分,即现场监测和在线监测。其中,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建设,见事早、认得准、抓得实,在全国走在前列,是全市能源计量、能源管控中心、在线监测平台“三位一体”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互联网与绿色科技一脉相承

电力需求侧“促成科学化管理”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06年到2014年,全国节能服务产业规模从47.3亿元递增到2650.37亿元(56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13.1亿元递增到958.76亿元(73倍)。据此初步计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每节约1吨标准煤/年,可带动直接投资3200元,形成节能服务产业规模8845元。

“智慧能源”这一概念也许略显陌生,而它实质上就是最近引起广泛关注的“能源互联网”。

今年,随着推进“互联网+”,促进包括智慧能源在内的若干能形成新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成为发展目标。

“信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形成互联互通的概念,把信息联系在一起。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与之类似。”市节能环保中心新能源促进部副部长焦江波告诉记者,能源互联网的优势是改变之前已有的模式,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等能源新技术,使能源供应源点分散化。智慧能源下的能源互联网,通过能源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服务于城市能源管理及承载社会公共服务的能源与信息的双向互动平台,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的同时支撑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家和市已经出台了20多个节能监测标准,大部分通用耗能设备,都有专业监测标准。”张希庆将其比作一个眼睛,“这是一个发现和掌握信息的过程,能够做到及时了解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和设备能效情况。数据收集之后,通过专业人员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深入挖掘用能单位节能减碳潜力,提高合理用能水平。”

为解决日益凸显的能源消耗等问题,市从工业清洁生产审核入手,由工业向服务业、农业横向拓展清洁生产领域,从实施审核向项目建设、绩效评估纵向延伸清洁生产工作链条,逐步形成清洁生产全领域、全流程促进机制。

他,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全社会各单位共同推动,以减小电网高峰负荷。其中,各单位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节电工作潜力较小,可通过实施需求响应和蓄冷蓄热等措施实现高峰电力的节约和转移。此外,逐步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行业标准、新技术和典型案例目录等,也将推动市长期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建立机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