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核电

走进光辉历史凝聚磅礴力量!“百年党旗红•国企新征程”硬核探访来了!

走进光辉历史凝聚磅礴力量!“百年党旗红•国企新征程”硬核探访来了!

  1955年1月15日下午3时,中央处扩大会议召开。主席亲自主持会议。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帷幕从这次绝密会议召开后正式拉开。

  为解决人才难题,当时党中央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继续吸收在国外的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二是抽调一批专业相近、水平较高的科技人员,改行加入核科学研究;三是让一批大学生改学核科学与核工程专业,充实核工业研究力量。这些年轻人加上近代物理所的研究人员,构成了我国核工业创建初期的科技队伍。 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等第一代核科学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了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以1958年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新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我国核科学研究的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有了显著提升。也是在这年初秋的某天,人称“娃娃博士”的邓稼先走进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办公室。他和战友们仅凭两架手摇计算机和古老的算盘进行浩繁的理论运算,最终解决了结构和轰爆物理方面的全部理论计算。

  ▲2020年,国产自主研发的可造福广大患者的质子治疗超导回旋加速器束流能量首次达到231MeV,这标志着我国回旋加速器技术创新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堆一器”见证了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以“一堆一器”为牵引,原子能院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八大学科。

  ▲围绕“一堆一器”,原子能院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是根据国防事业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为“两弹一艇”成功研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出发,1963年,原子能院建成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为核物理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1964年10月16日,在广袤的罗布泊荒原上,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横空出世!中国爆炸成功,成为第五个有核国家。随着这一声巨响,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挺直腰杆!

  在距离北京1328公里之外的上海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济阳三村小区,居住着82位曾参加过我国“两弹”会战的原二二一厂的功臣们,因此,这里被当地的居民尊称为“两弹村”。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老人发挥余热与当地街道在德州路431弄共同创建了“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并担任馆里的义务讲解员。

  走进“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只见100多平方米展览室四周的墙上挂着74张大幅照片,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关心核工业建设及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情况。

  “当时,尽管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可条件之差还是超出预料。”陶瑞滨老人说,“一到西宁,高原反应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鼻出血、心发慌、头晕目眩、呼吸困难、走路气喘。进入基地,人更是整天昏昏沉沉,躺下睡觉时头胀痛,身体火烫,像在发高烧。此外,水烧到80度就开了,饭也煮不全熟,蒸出的馒头黏糊糊的,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只能吃下半个……”陶瑞滨老人接着说:“由于来不及盖房,许多人住的是半地上半地下的窝棚,毛毡往地上一铺就成了床。食堂是一间帐篷,春天风沙大,从食堂打饭回宿舍,往往饭上盖了一层沙。有人粗算过,仅此每人年均要‘吃’三五公斤沙子。为改善伙食,有时会战人员到河沟里捕鱼,鱼儿上桌,大伙举筷‘共诛’之,就连被烤焦的鱼骨头也一起下肚了……”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王钰德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候啊,青稞做的黑馒头和土豆是我们的主食,大米每人每月只供应3斤,这样的饮食,我们南方人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习惯,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为了自力更生造出“争气弹”,许多人不分昼夜地工作。当时在设计室工作的王钰德说:“那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班,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概念,也没有星期天。方案想了又想,图纸审了又审,实验数据算了又算,决不肯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失误而影响整个事业的成败。每天晚上整个办公大楼一片灯火通明,晚上9时,接送上下班的班车来了,无论司机怎样按喇叭,谁也不愿放下工作,好多次都是领导强行熄了灯,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原二二一厂高级工程师、上海“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80多岁的王钰德老人为媒体记者讲述

  “那时有这样一句话:就是用牙啃、用手抠,也要把造出来。”许震贵老人回忆着:“工具奇缺,计算尺、绘图仪都发动各人自己带去,更别提计算机等设备了。为此,大伙自己动手制作‘土设备’开展科研……”

  “两弹村”里的不少老人去罗布泊基地参加过第一颗爆炸试验。1964年10月16日,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来。“起爆前5分钟,我们躲在小山坡后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默默祈祷爆炸成功。”老人们回忆:下午3时半,强光一闪,紧接震耳欲聋的巨响,一个火球从地平线上跃起升上高空,并不断膨胀,变成拔地而起的蘑菇云。“成功了!成功了!”大家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围绕《光辉历程》《岁月》《金色晚年》三个主题,生动记录了从1959年到1992年间,80多位热血青年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祖国核事业的岁月,以及“两弹”功臣们回到上海后,继续发挥余热的精神境界。展室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深深地藏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每当对观众们讲起那段岁月,他们总是那样平静:“把青春留在高原,我们无悔!”

  老人们十几年如一日,通过生动感人且富有的讲解,把人们重新带回了那个燃烧的岁月。聆听着他们的讲解,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打起背包奔赴祖国大西北的情景;看到了他们在摄氏零下40度气温下忘我工作的场面;看到了二二一基地人吃着黏糊糊的冷馒头,在海拔3500米的金银滩高原上参加草原大会战的情景……

  秦山点翠,钱塘潮涌,白鹭翔集,这里坐落着被誉为“国之光荣”的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九个核电机组依次坐落山间,形似长寿之龟,清洁能源源不断注入长三角,好一幅生态文明新画卷。

  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后,周恩来总理指示二机部不应该只是个“爆炸部”,也应该搞和平利用,搞原子能发电。

  1970年2月初,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关于解决战备电源问题汇报后说:“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同年2月8日,上海市研究部署了核电站的建设工作。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因此被命名为“七二八”工程。

  中国核工业走的是自主创新之路,我国的核电研发从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起步。1985年3月20日,怀揣“掌握技术、锻炼队伍、总结经验、为我国发展核电打基础”的初衷,“七二八”工程选址秦山开工建设。

  当时,中国的核电体系、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诸多工作都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 ‍‍‍‍‍‍‍‍‍‍‍‍‍‍‍‍‍‍‍‍‍‍‍‍‍‍‍‍‍‍‍‍‍‍‍‍‍‍‍‍‍‍‍‍‍。 秦山核电的建设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经过3年多的国内外培训,1991年秦山核电首批反应堆操纵员共35人通过考试取得执照,成为中国第一批核电操纵员、我国核电发展的中坚力量。

  1991年12月15日0时15分,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那一刻,在主控室的欢呼沸腾中,中国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也是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突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

  仅仅并网发电15天后,我国便与巴基斯坦签订建造同样堆型的两台30万千瓦级机组合同,实现向国外“原装”出口核电机组。秦山核电站不仅是中国核电发展的开创者和主力军,也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军。 2021年3月18日,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品牌——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从“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再到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无论是在研制、氢弹的年代“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还是核电起步后的大发展“挺直民族核电的脊梁”,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核工业人用青春汗水铸成的事业之魂、力量之源,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上海,从外白渡桥出发,沿着外滩缓步,到延安东路一转弯,便能看见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默默伫立,高高的明窗之内,是历史钩沉的深邃;明窗之外,车水马龙,一座高架,连通魔都东西。

  馆内展陈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展示自1871年第一条电报线进入中国后,上海电信业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电报书籍》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于1871年5月在中国出版并投入使用的中文电码本,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电码书。现存世两本,其中一本于2015年中丹建交65周年之际,由丹麦方捐赠给上海电信博物馆。

  1925年“五卅运动”中上海英商华洋德律风电话接线生“唐良生”不幸遇难,激起公司广大职工不满,随即开展大运动。

  之后在1925年6月与9月分别在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内成立了上海电信系统中第一个工会与党组织。

  1928年党中央为冲破敌人封锁,加强各地党组织联络,开始筹建秘密电台。1929年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在原大西路福康里(现延安西路420弄美丽园大酒店)诞生中国党第一座地下无线电台,当时由李强负责机务,张沈川负责收发报务。为加强我党联络信息保密性,周恩来亲自编制“豪密”,后广泛用于全军、全党通信联络中。

  在上海解放前夕,为加强统一领导,邮电党委1948年11月成立上海电信系统地下党总支委员会,统一领导广大电信职工参与到护局、护台运动中,夜以继日地坚守岗位,保全了通信设施设备,了当局准备破坏、外调通讯器材的计划,确保了上海的通信畅通,直到上海顺利解放。指挥上海战役的粟裕将军曾评论说:“在上海攻城战斗中,没有停过电,没有停过自来水,电话局照常工作,成为战争历史上的奇迹。”

  5G的技术标准将带来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大的连接。峰值速率从1Gbps提升至20Gbps,空口时延从10ms降低到1ms,用户体验提高了10倍。上海电信,向来敢为人先,越是复杂的场景,越要迎难而上,在上海这座魔幻之都,“Hello 5G”早已打卡那些“最上海”:这里有国内最高的5G,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是国内首个已经实现5G部署的超高层建筑;这里有全球最大的5G单体建筑群,80万平方米、人称“四叶草”的国家会展中心;这里有地表最快的5G上网地,450公里/小时的磁悬浮,将让你享受“陆上最快”的网络畅游……

  此外,地铁、机场等特殊场景下的5G网络建设,上海也在不断取得突破。如今,上海电信正在大力探索各种基于5G网络媒体传播产品和服务,随着“5G+超高清”“5G+AR/VR”“5G+全息”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已基本形成一批基于5G技术的新媒体平台、移动化演播室等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

  ▲中国电信联手九牧打造的5G智慧园区中,5G+施釉机器人替代人工,自动为产品喷涂施釉,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推动上海成为“全球千兆第一城”。目前,千兆光纤覆盖率已达100%。 上海电信推出的“千兆宽带+千兆5G+千兆Wi-Fi”的三千兆,最终为用户打造全场景、全触点、无缝覆盖、随身体验的“沉浸式千兆体验”,为各类数字应用产品进一步迭代升级打下良好基础,为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创新实践。目前上海电信已在虹桥高铁出发层、东方绿洲、上海植物园、大宁商业广场等一批交通枢纽、商业广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完成ChinaNet大网Wi-Fi6千兆覆盖及试点开通,实现有线千兆到无线千兆的突破,大幅提升Wi-Fi发展速度,为客户提供感知更好的品质服务。

  一家有能力提供海、陆、空、天全领域预警探测系统装备能力的大型、高科技、综合性研究所,这里拥有我国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是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实地。

  1948年1月,国民防部第六厅设计处在南京妙耳山征地80余亩,为当时雷达研究所建造了一座1076平方米的研究楼,这就是后来被誉为

  。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制造的雷达就诞生在小红楼;我国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也诞生在小红楼;我军第一支雷达营提供了全部装备,中国雷达工业自此拉开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蓬勃发展历程,小红楼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一座百年电厂正源源不断地输出着绿色能源,这就是本次线路的最后一个探访点——

  首先来到了电厂自建码头,在这里,小新听到了码头建设情况介绍、燃料供应情况和“智慧电厂2.0版”建设远程操作卸煤情况。

  在酷似科幻场景的圆形煤场,小新和记者一行了解了电厂燃料供应情况和“智慧电厂2.0版”建设远程操作堆取煤情况。

  1949年3月,政府宣布封江,并将长江两岸大小船只集中毁坏或沉江,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由于关系到南京城的用电,南京发电厂的运煤船只“京电轮”没有被破坏。渡江战役中,“京电轮”英勇往返,

  1910年点亮南京第一盏灯、1949年参与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1961年承担江苏1/3的发电任务、2005年以超低排放成为我国能源新风光……大唐南京发电厂是这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厂,几乎就是一部我国电厂发展的缩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核电厂是国企吗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