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风电

山西煤炭博物馆(山西煤炭博物馆馆长)

山西煤炭博物馆(山西煤炭博物馆馆长)

 

你可能不相信,在中国,几乎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诞生!

而在新的诞生者中,非国有博物馆所占比重极大。最新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博物馆的备案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非国有博物馆作为一股蓬勃发展的新力量,由1090家快速增长到1860家,增长率达70.6%,远高于23.4%的平均增长率!

山西是文物大省,在博物馆发展的热潮中,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已初步建成,其中备案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近60家,占到全省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红色题材、中医药、漆器、红绿彩瓷、砖雕、堆锦、奇石、古灯、古兵器、壁画、剪纸……这些以历史类和艺术类居多的非国有博物馆,五彩缤纷,突出反映了山西地区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产业特点,不仅展品独具特色,也往往具有独到的办馆定位和审美风格,越来越多地成为提升所在地居民幸福感的新平台和新空间。

在由山西省文物局、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山西晚报和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的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中,我们之前关注国有博物馆较多。现在,我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非国有博物馆——因为,在这些博物馆里,有社会力量投身文化的热忱,有个人收藏回馈社会的情怀,有政府、博物馆、公众的良性互动,有文物行政机关和创办者的合力探索——而这一切的总背景是:无论非国有博物馆还是公立博物馆,都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中国的博物馆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习总书记多次视察文博场所,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指示和批示,亲自部署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面临成长期的烦恼,有着巨大发展空间的非国有博物馆,必将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二十八站

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一幅徐徐展开的革命历史画卷

吕梁山,是革命的山,是英雄的山。

吕梁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时期,吕梁曾是红军东征主战场,也是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众多英勇的革命先辈,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今天,山西晚报记者带你走进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重温吕梁革命历史。

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外景

创办博物馆源自爱好收藏

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于2016年5月经山西省文物局、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由主馆和一个分馆组成。

主馆位于离石区武当文武学校东侧,展陈面积670平方米,主题为光辉的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吕梁革命文物展,通过八大板块集中展示了吕梁革命的光辉历程。2021年7月,该馆又在中阳县神圪垯村设立了分馆,展览内容分为星火吕梁铁血忠魂和巍巍丰碑三大板块。

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的创办,源自该馆馆长高宇峰,馆内所有藏品都是他多年来的心血。

1980年,喜欢研究琢磨古代冷兵器、年仅20岁的高宇峰,把第一件古兵器带回家,从此便踏上了漫漫收藏路。2014年,他创办了吕梁北武当古兵器博物馆,这是吕梁市第一座民办博物馆,也是唯一的古兵器博物馆。

得知消息,岳父刘子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贺龙元帅使用过的战刀转赠给高宇峰,也正是因为这把刀,让高宇峰与红色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把战刀的故事在电视上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一些吕梁革命英雄的后代纷纷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父辈抗战期间留下的革命文物捐出来,交由高宇峰的博物馆保存、展出。

2016年,高宇峰创办了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在革命老区吕梁掀起一股收藏与参观红色文物的热潮。为了红色收藏,高宇峰几乎倾囊而出。多年来,他走遍了吕梁的每片土地。在他的坚持下,一张张破旧的桌椅、一盏盏黯淡的煤油灯、一件件布满补丁的军大衣、一双双寄托深情的千层底、一幅幅老旧发黄的照片、一把把不再锃亮但依旧威武的大刀,跟随着高宇峰来到了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吕梁曾经的峥嵘岁月。

尽览波澜壮阔的吕梁革命史

光辉的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吕梁革命文物展,是吕梁山革命博物馆今年推出的重磅展览,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大部分是从吕梁本土征集而来。整个展览以时间为主线,设有八个展区,展品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的吕梁红色遗存,被观众称为真实反映吕梁革命老区历史的活的教科书。

走进展厅,看着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段段翔实的文字资料,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

它是著名的‘地雷大王’郭炳旺的主要战斗工具,在当时战士们大多还拿着铁凿子打石雷的时候,郭炳旺和他的战友研究出了地雷模具。他还研究出用地雷封锁敌据点的‘地雷战法’,令敌人闻风丧胆,绕村而行。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吕梁重要的战略地位的愿拼热血卫吾华展区,副馆长刘朵朵指着展柜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雷模具说。她介绍,经典电影《地雷战》中,各村民兵运用地雷战术歼灭进犯日军的情景让人热血沸腾,而这样的场景,在抗战时期的吕梁地区也经常出现。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入吕梁,实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吕梁军民同仇敌忾,通过地雷战、奔袭战、游击战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蚕食,取得了对敌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鲲鹏击浪从兹始展区,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共产主义思想在吕梁的传播以及吕梁革命史的开端。吕梁是山西省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地方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诞生了山西省城以外的第一个县城团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汾阳支部、吕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汾阳特别支部,还建立了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晋西游击队、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政府。

东征抗日鏖战急展区,主要展示了红军东征的历程。吕梁曾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领1.3万名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转战山西,在历时75天的东征战役中,足迹遍及吕梁各个县。毛泽东、彭德怀所率总部机关坐镇吕梁,指挥部队,经蓬门、关上、兑九峪等战斗,重创阎军,在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翻地覆慨而慷展区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后委、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均移驻吕梁,吕梁也成为了为党中央实现伟大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实践地和后勤保障基地,承载了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贺龙曾在一次会议上对干部们说:晋西北虽然条件最差,但离党中央最近,党中央和毛主席派我们来守延安的大门,这是对我们的信任,由此可见吕梁在解放战争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光辉足迹遍吕梁展区重点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贺龙、叶剑英、杨尚昆、习仲勋、华国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吕梁留下的光辉足迹。吕梁精神耀九州歌颂了吕梁儿女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不怕牺牲、敢于斗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战胜万难的吕梁精神,正如一首民谣中所唱到的,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馆藏不同版本的《吕梁英雄传》,正是吕梁人民奋勇抗战的真实写照。

在吕梁这片厚重的红色沃土,孕育了多少英雄儿女,流传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一代英烈一代魂展区,展示了众多吕梁英雄的故事,有用生命书写革命信仰的贺昌、铁钉穿身志不屈的张叔平、生而益民死而谢民的刘志丹、西北军工烈士、六十七烈士等。据刘朵朵介绍,为将西北军工在吕梁老区的峥嵘岁月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该馆很早就开始征集相关文物,有带有军工四厂文字的瓷缸,有西北军工厂用过的石磨,也有制作武器的工具等,尽管陈旧斑驳,但件件藏品映照着那段激昂的岁月。

波澜壮阔百年路展区则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板块,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应对危局困境、经受风险考验、战胜困难挫折、开创民族复兴伟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和波澜画卷。

传承和弘扬吕梁的红色文化

如何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吕梁的红色文化,使收藏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充分体现?这是馆长高宇峰多年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开馆以来,他数次将自己珍藏的红色文物无偿捐赠出去。2017年5月,高宇峰将自己珍藏的120件晋绥时期珍贵红色文物无偿捐献给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2017年7月1日,高宇峰再次向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纪念馆捐赠红色革命文物100件。2017年8月15日,离石区林迈克、李效黎纪念馆建成开馆前夕,高宇峰将自己珍藏的相关珍贵红色文物118件捐献给该馆。

对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高宇峰表示,我捐赠的338件红色革命文物,全部征集自吕梁本土,对于研究吕梁革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这些珍贵的红色文物放在这三个纪念馆中,不仅丰富了这三个馆的馆藏,还能让更多的人参观了解吕梁辉煌的革命历史,传播吕梁辉煌的革命历史。

除此之外,高宇峰和他的团队还重点打造了以物说史讲堂并积极走出去,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用珍贵的历史文物讲述吕梁故事,传播红色基因,均收到了良好反响。

开馆办展多年来,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始终坚持展示红色文物,传承革命精神,讲好吕梁故事,弘扬吕梁精神的办馆宗旨,不仅是省、市、县近30家单位授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而且是吕梁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的晋绥革命历史文化研究教育基地,还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命名的吕梁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军区授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的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无论是馆藏文物数量、质量、展馆面积,还是社会影响,都是吕梁非国有博物馆中首屈一指的。2020年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入围国家三级博物馆,取得该馆建设史上的重大突破。

馆长推荐

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接下来,由该馆馆长高宇峰为您推荐该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

贺龙元帅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把大刀是他曾使用过的战刀。据中国古兵器鉴定专家李清仁鉴定,这把刀手工打造,从血槽特别是刀头呈现出的鸡冠纹和刀把把箍的装饰来看,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制刀工艺。制作这把刀时,八路军部队应该吸收了很多民间懂得锻造工艺的工匠。从制作年代和制作工艺来说,这是一把近代的战刀真品。

贺龙元帅使用过的大刀。

说起这把大刀的由来,它还传递着贺龙元帅与原铁道兵第1指挥部司令员田仁明、1945年参军的吕梁籍革命前辈刘子芳之间的友谊和战友情怀。

抗战时期贺龙元帅雄踞晋绥11年,田仁明作为贺龙元帅的随身警卫,与贺龙元帅有着深厚的革命感情。当年离开贺龙元帅时,贺龙元帅特将随身多年的战刀赠送于他。而刘子芳则担任过田仁明的通信员、警卫员,一直跟随田仁明转战南北,二人结下了很深的战斗友谊,后刘子芳因病回到家乡临县继续地方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已是铁道兵第一指挥部司令员的田仁明多方打听刘子芳的下落,取得联系后,特地寄来路费邀刘子芳赴沈阳一聚。再次相见,两人均是感慨万千,临别之时,田仁明司令员拿出珍藏多年的贺龙元帅使用过的战刀转赠给刘子芳。

高宇峰是刘子芳的女婿。2013年,高宇峰创建吕梁古兵器博物馆,刘子芳得知后便郑重地将珍藏的贺龙元帅战刀转赠给爱婿高宇峰,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贺龙元帅光辉的一生,让晋绥精神代代相传。此后,高宇峰又创建了山西吕梁山革命博物馆,这把贺龙元帅使用过的战刀最终落户革命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关注吕梁山革命博物馆和吕梁北武当古兵器博物馆。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二十九站

山西中医药博物馆:

在源侧利用富余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就地销售到市场上可获得较好收益,但是输氢成本较高,长距离输送到需求端不具备经济性;在网侧通过利用氢储能站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和售氢市场,可获得多重应用收益。

浓缩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

山西中医药博物馆外景。

从第一部药著《神农本草经》,到第一部医论《黄帝内经》,从扁鹊诊脉知疾到仲景八法八纲……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东方医学体系,是我国独特而优秀的资源。

在晋中市太谷区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内,有一家山西中医药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它既是一家非国有博物馆,也是国家级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见证了太谷区杨氏一族300多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在山西的缩影。

3000余件藏品展现山西中医特色

要说起山西中医药博物馆的由来,那要提到太谷区杨氏一族中医传承人,他们创办了今天的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始人,那可是咱山西鼎鼎大名的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巨奎老先生,在他行医、制药的生涯中,除了秉着医者仁心治病救人外,还发扬公益之心,履行社会责任,创办了这家山西中医药博物馆。

博物馆为四层单体建筑物,呈外圆内方造型,寓意为天圆地方,外观具有现代时尚特色,内部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力求做到传统与现代建筑艺术高度和谐统一。馆藏文物数量3000余件,涵盖中医药古籍、书刊,中药标本、制药器械、图片等多个类别。展区展示的是从古至今的中医医用器具、中医医学典籍等文物。

走进该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代表着中药始祖神农的根雕作品,这是为了告知后人,对古人圣贤要有敬仰之心。顺着展厅走去,第一区域为中医药史综合区,科普中医的发展历程,其中既有古代神医们的介绍,也有各类医术的展陈,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可了解中医药为代表的东方医学体系。第二展区为中药标本区,走进这里,就像去了一个植物园或者动物园,各种珍贵药材应有尽有。你瞧,有植物类的高丽参、野山参,还有动物类的鹿茸、燕窝,以及矿物类和海洋类的药材,不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让大家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看似普通的一草一木,甚至动物的骨骼、外壳,都能成为中药中一味有着特殊用途的药材。

作为历史上名医众多的省份,山西在中医药发源、发展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太谷区,既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医药制造业兴盛地。明清时期有广升远、广升誉等知名的医馆药行20余家,继承和创造出了一批疗效卓著的经典名药和独特的中药炮制技艺,久负盛名的清宫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就出产于太谷。

第三个展区,也是该馆的特色展厅,着重介绍了山西中医药特色技艺。在这里,以龟龄集制作工艺为主线,再现了传统制药工艺,展示了不同药材所用的不同的炮制方法和煮、熏、爆、土埋、露夜等工序,体现了中药炮制的哲学内涵和博大精深。

第四展厅,名为山西历代名医名药区,所展示的内容可是当之无愧的山西骄傲。其中,介绍了西汉时期河东地区的女医义姁悬壶济世的故事,她被汉武帝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隋唐以后,山西文人亦文亦医,形成了独特的儒医现象,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奉诏编撰《诸病源候论》成为中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明清时期,山西不仅以医学书籍的刊刻出版著称于世,更以傅青主为代表的各家医学大师独领风骚。到了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的中医药事业日益繁荣昌盛,名医辈出,硕果累累,韩玉辉、白清佐、萧通吾、李翰卿成为山西近代四大名医,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漫步在这个展区内,从西汉一直走到今天,深深被医学先贤们的荣光和事迹感染。此外,在这个展区内,你还可以看到历年来我省打造的经典名药:和合二仙丸(大宁堂)、小儿葫芦散(太原中药厂)、定坤丹、龟龄集、七珍丹、梅花舌丹、丁桂儿脐贴、牛黄清心丸(山西黄河中药厂)等等,这些响当当的名牌产品,诉说着山西中医药人锐意进取的累累硕果。

观赏+科普,让中医文化深入人心

中医文化究竟是什么?是望闻问切的医治精髓?还是化草木入汤药治病救人的神奇?该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医最大的魅力就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这家独特的博物馆,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价值,参观者可以沉浸其中,去认知草药,感受中医的魅力。博物馆里展现了中医药的历史,对于大众来说有科普价值。博物馆还增设了很多互动环节,特别适合孩子们来研学,充分体现了宣教功能,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医文化深入人心。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山西中医药博物馆也秉持博物馆人的使命,为大众提供感受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平台。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个百草园,里面种植的就是山西特有的杜仲、皂刺、牡丹、芍药、金银花等代表性药材,看着一味药材从种植到成长,再到成为汤剂中的一味药材,想必这也是一场非凡的奇妙之旅吧。

对了,辨别完药材后,还会有老药工带领游客亲手制作传统大蜜丸,用手工制作来加深对传统中成药制作技艺的了解,也让参观变得妙趣横生。

来吧,让今天的博物馆探秘之旅,因山西中医药博物馆而与众不同!

馆长推荐

如今的山西中医药博物馆,不仅展现了山西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更展现了老一辈中医药从业者所创下的不凡业绩。那么,在中医药博物馆里,我们能看到哪些珍宝呢?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镇馆之宝

中医行医之法宝

从事中医工作需要什么器物呢?仅仅是诊脉的枕头那么简单吗?在这家博物馆,你可以看到中医行医治疗的很多家伙什,主要有医疗器具、行医用具、医学模型、医家墨迹与手稿、医学题材的艺术品等。

古代,有很多医生喜欢云游四方,他们通常拿着虎撑子,又叫串铃,不停摇动,表示自己的医生身份,对于大众来说,这样的文物比较少见。此外,在展厅内还有老中医的挂号牌。这个挂号牌有些奇怪,它是从5号开始的,不管你去得多早,第一个号总是5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四个挂号牌叫善牌,被老中医留在了自己诊案的抽斗里,特别留给四种人:一号给急危重症患者,二号给老人,三号给孕妇,四号给婴儿,中医重医德之传统由此可见一斑。套用一句歌词,这真是爱的号码牌。

相信不少人去看中医时,总会对中医人偶穴位模型产生兴趣,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穴位看上去令人发晕,难道古代也就是摆放在外面的模型这么简单吗?非也非也,据介绍,男女针灸人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标志和符号。在古代,针灸铜人承载着教学考核作用,是古代中医学子的一张试卷。古人在穴位上留出小孔,考试时用黄蜡将铜人封住,向铜人内部注入液体,然后让学生针刺穴位,如果取穴准确,则液体流出。听到这里,是不是很长见识呢?

最早的无序版《本草纲目》

放眼望去,在众多展品中,最罕见的居然是《本草纲目》。目前,该馆共藏有9本,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无序版《本草纲目》。

众所周知,《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潜心之作,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考古论今、辨疑订误、奋发编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据说,李时珍潜心写完《本草纲目》后,已经穷困潦倒,他的朋友便帮他出版了一部分书,这时候的版本是无序的。当书到了市面上后,被宫廷发现,朝廷便出资大量印刷,而这时候出版的《本草纲目》,往往都有王亲贵族和朝廷官员的题序。

银锅升炼,尽显古人智慧

龟龄集自古就是御用圣药,也是山西最为特色的中医药代表。在山西中医药博物馆里,就有一口银锅,仔细一问,它是当时提炼龟龄集的器皿。

作为道家思想的产物,龟龄集全面地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通过用银器升炼的方法使药物的作用得到最大效能发挥。银器还具有杀菌能力,龟龄集产生的年代还不具备完善的杀菌设备,聪慧的龟龄集升炼大师们却能通过银锅的升炼,有效杀死药品中的细菌,从而确保了药品的安全,并且使得药品长久的保存。

提到银锅,它也是山西中医药发展的见证者,因为在杨巨奎老先生制药过程中,曾对龟龄集的炉鼎升炼工艺进行大胆改革,运用华罗庚先生0.618优选法研制成功了全国第一台电子数控炉,从此结束了沿用400余年的老君炼丹炉的原始生产工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产量,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并且,在他的领导下,曾经的山西中药厂从前店后厂的小手工作坊发展为国家重点中药厂,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5种中成药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金银奖。因此,1978年3月,杨巨奎受邀出席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直播发言继承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专题,受到叶剑英委员长及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三十站

新晋商酒庄酒器具收藏陈列馆:

追溯华夏酒之魂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这是诗仙李白写的《月下独酌》。酌好酒,吟好诗,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学士的两大追求,也由此可见中国的酒文化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提起山西的酒,势必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杏花村,其实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考证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酒文化史都有着标志性意义。传承到现在,杏花村已经是酒厂林立、酒商云集的中华名酒第一村了。山西新晋商酒庄集团公司就坐落于此,一个特别的非国有博物馆——新晋商酒庄酒器具收藏陈列馆,就潜藏在这家公司内。

用酒具来介绍中国和山西的酒文化,这样的博物馆,在我省还是独一家。

新晋商酒庄酒器具收藏陈列馆外景。

近千件酒具阐释泉清酒旨

这家酒器具收藏陈列馆建于2009年,总面积2000平方米,馆长为山西新晋商酒庄集团公司董事长侯清泉,地地道道的杏花村人,名副其实的新晋商。

据侯清泉介绍,该馆收藏了散落在民间的近千件酒具,藏品年代跨度较广,从春秋战国直至现代酒具,都有展陈。这些酒器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杏花村酒文化的发展脉络,折射出时代的更替与变迁。而他所做的,正是融汇晋商酒文化与杏花村的品牌文化,进行全新的探索与创新,把酒具和酒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正是因为藏品的丰富和意义的独特,酒器具收藏陈列馆被授予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走进该馆,一定要关注一块木质照壁,上面写着泉清酒旨。这是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先生在九十九岁高龄时题写的。清者,在古代有甜酒之意。清泉,让人联想到清冽甘醇之美酒。《诗·小雅·鹿鸣》中说: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就是泉清酒旨的意思。这四个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泉清出旨酒,酒美赛清泉。

步入展厅,你率先能看到酒坛矩阵,里面摆放着一批产于宋元明清时期的磁州窑酒坛。

磁州窑是我国蜚声中外的一代名窑。宋代以文兴国,从皇帝到平民都垂青文化艺术,整个社会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这种文化特色亦融入酒器制作中,所以在这个酒坛矩阵中,能欣赏到各类花色、品种繁多的酒坛,装饰风格清新自如,不受任何束缚,装饰方法主要有釉下彩绘、刻花、划花、印花等等。纹饰潇洒自如,真切生动,具有生活情趣。其中一只酒坛上,还写着一首七绝古诗:三人同日去观花,百友原来是一家,禾火二仙相对坐,夕阳桥下一双瓜。这首古诗别看只有四句,但每一句代表了一个季节,由此可见古人的文雅情趣。

酒器具收藏陈列馆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地上的陈列馆,而另一处则是地下储酒窖。在陈列馆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酒具。你瞧,有战国时期的匜、汉代的铜耳杯、汉代青铜大匜、汉代鸡首彩绘盉、汉代青铜钫、汉代青铜酒勺、清代宣统时期铜执壶、清代凤凰耳青铜酒壶、清代铜提梁壶、清代龙凤纹四季花卉盘、民国时期的铜酒壶等,从盛放酒的器物,到饮酒的杯子,一应俱全。

展厅内,按照藏品的年代进行分区,一号展柜陈列的展品是战国时期的部分酒器具,大部分都是陶器制品,比如有用来煮饭的鬲,也是温酒器,还有鱼形壶,造型好看,像两条鱼相拥,折射出古人对年年有余好兆头的期盼。二号展柜,主要展示的是汉代灰陶罐,灰陶罐在当时作为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民间,距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据介绍,这样的器物,存世的非常少,所以馆里专门摆放了仿制品,就是为了详实介绍酒具的发展历史。这个灰陶罐也是个明星,因为在央视拍摄的电视剧《杏花魂》(后改名为《当家大掌柜》)中,它还是剧中重要的道具。

第三、第四展柜,主要陈列了汉代时期所盛行的酒具。比如这件绿釉兽纹壶。在秦汉时青铜器逐步走向没落,代替它的是釉陶器。汉末瓷器的出现好似清风一缕,虽还稚嫩,尚显粗糙,但却充满活力和质朴。它的特点是在红胎上挂以铅釉再烧制,大大克服了陶器吸水率高的问题,因此釉陶器比陶器显得更实用、更漂亮,是酒器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为后来出现的唐三彩起到了奠基作用。展柜中,还展示大量宋代时期的酒具。相比前朝来说,宋代人注重文雅,所用的酒具也以梅瓶为主。此外,唐代、元代、明清时期的酒具也悉数亮相,眼前的一个个瓶子,不仅仅是盛放酒的器皿,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

杏花村内佳酿多,瓶瓶罐罐来见证

前文提及,该陈列馆的藏品,展现了杏花村白酒文化的发展,是时代的见证。

清代杏花村白酒黑釉酒罐、民国时期尽善、义泉永黑釉酒罐、杏花村乔家内供黑釉酒罐、清代谦益居双系黑釉酒罐、民国义泉永酒罐、清代聚仙居双耳肚篓瓶……可以说,这都是山西历史上的驰名佳酿。对于喜欢酒或者想要读懂山西酒文化发展史的公众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鉴赏机会。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展柜,里面展陈的物品都大有来头。第一件,名为018号国藏汾酒。为了纪念汾酒唯一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白酒品牌甲等大奖章95周年,汾酒集团特制了95瓶国藏汾酒纪念酒。纪念酒系采用解放以来贮藏时间最长的汾酒原浆,由国家级调酒师精心调制而成。每瓶重量约9.5斤,包装采用仿哥窑开片瓷瓶。每瓶单独编号,附收藏证书。2010年9月5日,汾酒集团委托拍卖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国藏汾酒纪念酒公益慈善拍卖会,汾酒集团拿出其中20瓶,进行了公益慈善拍卖。侯清泉积极竞拍,以158万元拍得018号国藏汾酒。此外,汾酒集团还承诺,国藏汾酒自上市之日起,每销售一瓶,都要从销售款中拿出200元纳入汾酒集团公益慈善基金,该项活动至少持续五年时间。2011年2月,汾酒集团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酒类行业的第一个公益基金会,新晋商酒庄作为大杏花村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侯清泉被选举为副理事长。

馆内的地下储酒窖,是中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第一私人储藏酒窖。据介绍,地下储藏酒窖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多,常年保持特定的自然温度和湿度,最为适宜白酒的储藏。这是侯清泉引进国外葡萄酒酒庄储酒的先进理念,结合杏花村清香型白酒特色所开设的。置身酒窖,扑面而来的浓郁酒香令人身心陶醉。

宋代磁州窑

清代磁州窑

馆长推荐

看着品类繁多的酒具,究竟哪一件更有纪念意义呢?接下来,就由馆长侯清泉为大家介绍该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

元代白釉梅瓶

好清酒梅瓶

这是一尊世间罕见的元代高档酒具。该尊盛酒器器形精致,乳白釉色,褐花图案,整体典雅高贵。在瓶肩环上写有好清酒三个字。对此,有关专家叹为观止:该器实属罕见,因为好清酒三个字太有价值了。《二十四史·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信中提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这件酒器,对研究汾阳杏花村酒史乃至整个酿造史都有很高的价值,也是杏花村自古酿好酒的真实写照。

宋代梅瓶

梅瓶

梅瓶是我国宋代以来形成的陶瓷器型的一种,宋代梅瓶多小口外卷。其中,北方生产的梅瓶丰肩,形体修长,颈部瘦削,秀丽挺拔。南方生产的梅瓶则肩较溜,略显短胖。梅瓶的前身是宋代的注瓶,原来是盛酒的,后来就成了陈设品。到明代永乐、宜德时期,式样有所改变,口部增大,肩部也加宽,并且常有附加的装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设计创新的独到。这件宋代梅瓶,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明代青花龙凤梅瓶

明代青花龙凤梅瓶

这件宝贝为明代作品,既是酒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瓶体光洁如玉,圆润细腻,玲珑剔透,瓶身整体绘有龙凤双戏,环肩绘有白鹤祥云,展现了典雅高贵、祥瑞吉泰的气氛。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三十一站

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

精雕细推幻如真

平遥古称陶,帝尧封地。《史记》记载: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白马,只有朱红色大漆才能髹饰出彤车。由此,追溯平遥推光漆器的历史,源头当数帝尧彤车,距今4200多年的历史。

作为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平遥推光漆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它历来都是三晋名产,也是平遥城内的三宝之首,更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现在带你在博物馆里,一起感受推光漆精雕细推的历史和艺术魅力。

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外景。

历史沉浮,推光漆器的灿烂之路

去过平遥的人肯定都见过推光漆器,摆在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屏风或者首饰盒,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漆器是贵族人家常用的器物,比如在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人物彩绘屏风就是例证。2001年,在平遥东大闫出土了东汉时期的漆盘、漆盒,更是平遥漆器最早的实例。

平遥地处黄土高原,新石器时代,有大量漆树,先民们使用漆树汁液涂抹食器,以图光亮、好看、耐用。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粗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具很高水平。据该馆讲解员介绍,平遥推光漆器兴于唐代,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城内漆器小作坊达到17家,专运漆器的船舶就有12艘、骆驼120峰。晋商银行鼻祖日升昌,前身为李家西裕成漆料庄,漆颜料火后,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尤以票号而著称。漆器伴随晋商文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欧亚大陆,从艺人员300名,涌现出领军人物王春及状元榜眼探花闫道康、赵学林、马永富,艺人乔泉玉(1889-1967年)在减少擦色、增加漆色,吸取唐宋之重彩精华,上承下传,形成特色鲜明的乔派艺术风格,为以推光描金彩绘为主的平遥推光漆器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1957年7月,乔泉玉的徒弟、漆器艺人任茂林代表山西,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朱德委员长勉励他:你回去以后要搞个厂子,多带些好徒弟来,把手艺传下去,多出好产品,为国家多换回些外汇来。任茂林从北京回来后,在时任平遥县长张野峰的协调下,由平遥县手工业联合社牵头,于1958年3月创建平遥县手工业联社推光漆合作厂,不出两年的时间,共有208件漆器产品成功出口,任茂林以其黑加红三金三彩等高超技艺声名远播。1960年,任茂林调任到山西省文联,专为人民大会堂山西厅制作漆器。196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倡导下,筹建了太原金漆厂,1979年出席了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平遥推光漆器发展的全盛期,产品出口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奠定了它作为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的地位,为轻工业部主要出口产品。

2006年,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平遥煤化集团公司在主业转型跨越之际,勇担社会责任,购买原国有破产企业——平遥第二针织厂,创建唐都公司,并投资1.23亿建设了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研发培训、旅游观光、文化传播、传承体验、创业孵化、漆树种植、跨界融合、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平遥推光漆器文化产业创意园,成为目前的一馆、一园、十大基地: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漆树种植生态园,漆艺文化体验基地、传统手工制作基地、生漆使用推广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全国工艺美术院校实训基地、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基地、文化旅游商品基地、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4D体文创基地、中国科学教育体验基地。该馆也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众创空间唐都三晋老字号等荣誉称号,并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平遥推光漆艺之都,开启了平遥推光漆的新纪元。

参观+体验+研学,打造文旅新名片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也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对于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来说,不仅展示了山西推光漆的发展历程和非凡的技艺,也以参观+体验+研学的方式,带领公众深入了解平遥推光漆的制作流程,了解这项国家非遗的绝妙。来平遥,不仅仅要看古城墙,还要看中国最早的票号,也要看名扬海外的漆器艺术,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也因此成为当地文旅行业上的新名片。

三楼珍藏馆。

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在三楼展馆汇集了多彩兼备的明代、近代漆器珍品,家具、柜、几、屏、桌、凳、漆画、首饰匣以及以时代为主题的当代漆器共318件,并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标本、工具材料、影像资料,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反映了中国漆艺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平遥推光漆器发展成就。

在二楼展馆,是来自全国各地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展览。集中展现了平遥推光漆技艺中独特的描金彩绘、三金三彩、堆鼓罩漆,并融合了国内漆艺精华平磨螺钿、剔犀云雕、骨石镶嵌等技法。从几米长的屏风到手中可以把玩的小物件,每一件展品都展现了平遥推光漆器古朴典雅、富丽绚美的艺术特色。你瞧:名为天圆地方餐桌的漆器作品,实际上就是用推光漆做成的餐桌,底漆采用名贵的天然大漆,用银珠、石青、石绿、石黄调配而成,满绘缠枝莲、宝象花,象征福气连绵不断,富贵不断头。同样,漆器作品五花八门,还有专门描金的中药柜,相比普通药柜而言,真是卓尔不凡,华贵了很多。名为《黄河壶口》的座屏,从气势到用笔、用色都可谓自由洒脱,层次分明,让人身临其境,感受非凡。奔腾的壶口黄河正契合了对中华文明的颂扬之情,是激昂的乐章,流溢着生命的节律和大自然的活力,也体现了创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站在展馆内,你的第一感受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亮丽的色彩,大漆久经推光后的光泽,让人宛若置身在古典的花园中,在历史的岁月中回望,流连忘返。

推光漆器成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别急,接下来就可以到该馆的体验厅里去参观了。在这里,有专业的匠人进行展示,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用优质脱水椴木,经裱布刮灰、髹漆打磨、荫房阴干、手掌推光等六十余道工序……尤其是最后的推光,是用人的手掌来操作的,先用水砂蘸水推,手蘸麻油推,用棉布推,丝绢推,卷起人发推,再用手掌反复推直到手感丰润,直至温如玉,亮如镜。正是因为有了手掌的侵润,达到不变形、不裂纹。所谓滴漆入土、千年不腐,就是推光漆器最大的魅力。

明清大漆盒。

漆艺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来平遥参观,别忘了去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领略最质朴且最璀璨的手工艺作品。

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的天然能源;二次能源则是指经过一次能源加工后转化为我们日常所需的另一种形态的生活资源。

近现代大漆三口之家描金碗。

馆长推荐

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漆器的历史沿革、文化艺术成就。接下来,就由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董事长,也就是文化产业园擎旗人郭兴银,为大家介绍该馆的特色展品。

特色展品

《百猫戏春图》

《百猫戏春图》座屏

由平遥推光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创作。作品中采用了彩绘工艺,创作了101只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猫色和花纹几乎无重复,百猫齐聚在万紫千红的大自然中,悠然自得地嬉戏,雍容华贵的牡丹、冰清玉洁的玉兰、缠绵妖娆的紫藤、绿意盎然的草地,将猫的世界衬托得恍如世外桃源。古人云:八十为耄,九十为耋。这幅作品意喻长寿,融观赏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是漆器行业前无古人的宏大创意工程。

《兰亭修禊图》

这幅作品于2006年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金凤凰杯大赛中获银奖。作品描绘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风俗。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记述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这幅作品中,画家以平遥独特的描金彩绘、堆鼓罩金工艺勾画了曲水流觞,兰亭环绕其中,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有装饰趣味。

《摩诘本辋川图》

长23米,宽2.43米,历时2年制作而成,共制作2幅,另一幅被晋商博物馆收藏。《摩诘本辋川图》开启了后人书画并重的先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世界古代的文人山水画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今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归隐蓝田辋川。辋川图主画面群山环绕,丛林掩映,亭台楼阁掩映在群山绿水中,山庄外,流云绿水,舟楫往来,人物奕棋饮酒,投壶流觞,给我们展示了一副悠闲脱俗的田园意境,不由地让我们想到了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三十二站

西口文化博物馆:

西口路上的文化坐标

哥哥你走西口……一首凝结生死离别、儿女情长的民歌《走西口》,唱出了300年西口人的悲欢离合,道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

在晋陕蒙交界的三角地带,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水乳交融,在走西口的岁月中,这里的人民走出了一段闻名天下背井离乡的历史,繁衍和滋生了一段血与泪的篇章,走出了一次民族融合的不朽传奇。位于右玉县玉林西街的山西云杉西口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西口文化博物馆),是西口路上的一个文化坐标,是目前我国第一座以西口文化为背景,全面系统反映大西口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西口文化博物馆外景。

往事如烟,梦回西口路

西口文化博物馆建设于2017年,占地面积16.8亩,由博物馆主体建筑、专家楼、员工住所、绿化带配套建设和停车场等五大部分构成,总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西口文化专题陈列展,二层为艺术展厅,近千件文物展品,展现了西口文化历史以及古老文物的魅力。

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浮雕——西口文化万年长。浮雕以黑灰色系为底色,突出了历史沧桑和厚重感。浮雕描绘的是清代商人赶着驼队穿过杀虎口北往草原贸易的场景。虽然只有走西口汉子艰难跋涉的背影和苍茫浑厚的背景,但已经把走西口文化绵延悠久、厚重深沉的特点和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也带来了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彰显着博物馆的深远主题:西口之路,是走出来的。浮雕两侧,是一副对联:梦回西口一楼旧说箭戈瓦釜,春到雄关万里犹闻丝路驼铃,通俗易懂,是对西口地区历史发展大脉络的立体诉说,再现了千年西口的军事和商贸发展的历程。

展馆序厅,还有一幅油画作品,名为杀虎口,呈现了杀虎口城门的原貌。杀虎口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万里长城关隘中难得的集军事和商业文化为一体的两栖重镇,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也是清朝日进斗金斗银的著名税关。这幅油画描绘的是杀虎口清初繁荣的景象,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钱庄当铺、酒楼饭庄、字号摊点鳞次栉比,金银、木器、瓷器、酒醋、米面作坊一应俱全。展馆以王朝更替为经,地域空间为纬,以展品为核心,以历史为纲领,以图文为佐证,浓缩凝聚了大西口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北方边塞地区民族冲突、融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活化石,向参观者展现西口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所承载的特殊风采。

五大单元,再现西口文化

一件件兵器藏品,见证了烽火狼烟;一件件晋商器物,凝聚了晋商的心血。在西口文化博物馆里,五大单元全面细致地呈现西口文化,以及西口之路的璀璨历史和荣光时刻。

新石器时代的双耳袋足鬲。

展厅共分为五大单元,第一单元名为文明久远,战地硝烟。主要展示了西口地区在石器时代的重要文物,其中以张家山旧石器文化遗址为主要展示内容,证实了这里就是西口文化的源头。石器时代结束后,青铜时代登上历史舞台。西口地区发现的青铜器,根据用途不同分为食器、酒器、生产工具等几大类。它们大都用在祭祀、宴飨等礼仪场合。自古以来,杀虎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该馆内呈现更多的是刀、剑、戈、戟等青铜质地的冷兵器,它们是西口民族碰撞的见证。

第二单元名为民族融合,多元文化。蒙元时期是中国空前的大一统时期,尽管这个时期陶俑存世不多,但在西口文化博物馆里,展示了两套元代时期的出行仪仗队黑陶俑,有马车、武士、侍女、马匹、牛羊,尤其是两辆由骏马、轮盘、车棚、车板和车轴组装而成的陶马车,美轮美奂。

西口地区和丝绸之路的关系由来已久,有资料显示,早在3世纪中叶,从甘肃、陕西到杀虎口一带已经存在一条与丝绸之路相平行的,与古罗马、波斯等国家贸易往来的道路。这条交通道路与经过长安、洛阳传统的东西向丝绸之路近乎平行。西口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大通道,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从南到北,过杀虎口,经国门一路向北,走向蒙古国,走向俄罗斯,走向欧洲。因此在本单元内,展现了万里茶路商贸往来中出口的砖茶,以及丝绸之路中从西亚带回来的鼻烟壶、紫水晶等,用实物呈现两条商贸之路的神奇。

第三单元为货通天下,辉煌晋商。辉煌的晋商崛起于明初,鼎盛于清代,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商邦之一,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在本单元中,展示了晋商票号里用到的银票、印章、斗类等实物,也有晋商贸易中常见的流通商品瓷器。此外,还有一些晋商经营之道的文字材料,以及其做生意时常用的老物件。在这个板块中,塑造和再现了晋商的形象。其中有一个场景特别打动人,就是劳苦大众走出西口谋生的场景。你瞧,场景中的汉子们,含着对故土难离的悲伤,一步一回头,奔赴口外谋生。场景、油画和影像相结合,描绘了走西口汉子一步三回头,举目长叹息的无奈,以及哥哥走西口,妹妹实难留的辛酸场景。或许在很多人心中,走西口是晋陕民众的开拓史,其实这也是一部人民迁徙且充满血泪的苦难史。

第四单元为琳琅满目,文化共享。明代之后,西口人民的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本板块展柜内陈列的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儒有代表意义的精美塑像。塞北右玉作为边贸重地,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内有戏台,这既是对远离灾难的一种渴望,同样也是对平安幸福的一种寄托。很多人都知道,晋商坚守关公精神,尊奉一守信、二尚义、三取利的商业准则,展厅内也特别展示了一尊清代木雕关公像,呈现了晋商走西口时推崇的关公信仰。

第五单元为边塞要地,古堡之乡。右玉自古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战争的前沿阵地,为防御外侵,筑城、筑堡、设卫、驻军屯防,形成丰富多彩的边塞史,给右玉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边塞文化遗产。据明确记载,右玉县曾经有军堡17座、民堡77座,全县近300个村庄三分之一以上现存或存在过古堡,保存较好的现在仍有14座,其中杀虎堡、铁山堡、云石堡、平集堡、破虎堡、残虎堡最为著名。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右玉星罗棋布的古堡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古堡之乡的特色。

星云浩瀚,是是非非的故事已匆匆成为过客,但在西口文化博物馆里,却镌刻着西口文化发展的轨迹,承载着大西口多元文化的丰富与灿烂,彰显着大西口人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寄托着走西口人的情感、力量和梦想。

馆长推荐

漫步在西口文化博物馆里,从一件件历史遗物中,能感受到西口文化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律动,体悟出西口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不懈追求。接下来,就让我们在馆长白云杉的带领下,去感受一下镇馆之宝的魅力吧。

镇馆之宝

六博棋

镇馆之宝汉代六博棋

六博棋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都非常盛行。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五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据现代棋史学家的研究,这种古老的六博棋实际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诸如象棋、国际象棋、将棋等等有兵种的棋戏,都是由六博棋逐渐演变改革而成的。

在西口文化博物馆内,珍藏的六博棋由棋子、棋箸、棋局(棋盘)组成。棋子为骨质。棋箸是小竹管,长六分,中填金属粉,相当于现在的骰子用于投掷。棋盘多为木质或陶质,铜质棋盘极为罕见。迄今为止,我国共发现两副铜质棋盘的六博棋,除了馆内的这一副,广西南越王博物馆还有一副,所以具有极高的价值。

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

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是中国民间出版的一幅较早的世界地图。绘制于明朝,清康熙二年由姑苏(苏州)王君甫刊印发行。

此图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以大明为中心,详细地绘出了明代两京(北京、南京)十三省及世界各洲各国的大致形势,以及长城和名山大河。下方列出各省人口、米麦、丝绸等情况及府、州、县距京里程等数据,右方是九边距京里程,左方是对外国的介绍,图中长城和山脉用立体形象绘出,河流、湖泊和海洋均加绘波纹,重要历史人物、事迹和主要府州县的历史概况,分别用文字记载相应位置。此图在中国地图史上极负盛名,目前世界上查明仅有四幅,除了在西口文化博物馆珍藏一幅外,还有两幅分别被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国外也仅日本早稻田大学有藏。

明代的九边是指沿长城东西一线的险要地带建立的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合称九边。山西省设立两个重镇,大同镇和太原镇,并在右玉设立右卫、玉林卫、威远卫,按明代的防卫部署(一卫5600人),在右玉驻有重兵,近两万人,由此可见右玉军事地位之显赫。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三十三站

河曲县阿庆博物馆:

黄河之畔玉壶生春

黄河边有个河曲县,河曲县城西口古渡广场南侧,则有一个外表看似很普通的建筑,不熟悉的人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家普通的商店,但它却内藏乾坤:只见红色的牌匾上写着五个大字——阿庆博物馆。

走进馆中,仿佛进入了另一片天地,充满了古典韵味:一块块千奇百怪的石头,一排排整齐摆放的玉壶春瓶,一件件独具特色的执壶、瓷碗、瓷枕……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藏品还是那些造型精美的玉壶春瓶,它们不仅数量多、品质好,而且多数是山西的民窑烧制,所以,该馆馆长孙阿庆也被称为玉壶春之王。

如果你想看最多、最精、最有价值的玉壶春瓶,就一定要去河曲县阿庆博物馆看看。

阿庆博物馆外景。

忻州首家非国有博物馆

阿庆博物馆,是忻州市首家民间博物馆,倾注了馆长孙阿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

孙阿庆,大名国吉,小名阿庆,但是知道他大名的人并不多,反而阿庆这个名字在河曲几乎是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他搞收藏弄出了大名堂。

孙阿庆是河曲县旧县乡火山村人,现为河曲县文物保护员,同时还是国际注册艺术品鉴定师、历博特聘瓷器鉴定专家、山西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他从小在河曲旧县长大,二十岁时,偶然看到有外地人收古玩,觉得挺新鲜,于是自己也走街串巷去收古董。慢慢地,就彻底喜欢上了这一行。有一次他看上一个古旧瓶子,可是因为价钱太高买不起,他居然把刚骑了不久的新摩托车给了人家。后来,为了生计,他在河曲县城开了一间阿庆百货店,至今已有20多年了。

靠着百货商店的收入支持,孙阿庆的收藏之路得以顺利进行,足迹踏遍晋陕蒙及周边地区数十县旗乃至北京、香港等地,每到一地,都会去收藏圈、古玩行里转转,买点喜欢的物件。经过十几年的寻觅,他收集到不少藏品,其中收藏最多的就是玉壶春瓶,日子久了,人送外号玉壶春之王。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见证历史的文物,让更多热爱古玩的人能够大饱眼福,2011年,孙阿庆独资成立了阿庆博物馆,这是河曲乃至忻州地区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阿庆博物馆共占地450平方米,现有藏品3000余件,藏品以宋、元磁州窑白釉铁锈花玉壶春为主,多为民窑瓷器。业内专家对孙阿庆以一己之力而集磁州窑玉壶春之大成惊叹不已,称赞他为磁州窑瓷品的收藏和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

该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为山西窑口磁州窑瓷器展,主要回顾了磁州窑产生发展的历史,展示了磁州窑艺术的博大精深。第二展厅为黄河奇石展,是副馆长任安军的收藏展示。第三展厅为红色文化展,是去年国庆节期间才举办的。河曲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革命老区,为了弘扬老一辈红色文化,教育当代人应有优良的传统精神,孙阿庆将他收藏的几百件红色文化展品进行展出,举办了红色文化展览,引起广泛关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阿庆博物馆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有好的藏品,自然声名远播。该馆自成立以来,坚持长年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博爱好者前去参观,领略山西瓷器以及河曲文化的魅力,每年参观人数上万人。

山西民间瓷器的集中展示

在三个展厅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山西窑口磁州窑瓷器展。据《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可见磁州窑的知名度很高。

磁州窑是我国宋元以来北方著名的民窑,其装饰和技法异彩纷呈。主要烧造白地黑花、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白地黑花配剔花等,清末引进青花五彩装饰技法,开始出现大量的青花五彩瓷器。说起磁州窑的特点,孙阿庆如数家珍,器型有瓶、瓮、枕、坛、盘、碗、盆、罐、钵、炉、盒、水注、盏托及佛、观音塑像等。纹饰线条粗犷豪放,题材丰富多彩,有龙凤、动物、人物、花鸟、鱼藻及山水等,并善于将图案、吉语、诗词、歌赋、警句、格言及民俗、生活形态等融入陶瓷艺术当中。这一装饰风格是宋金时期大批文人参与制作的结果。

宋金酱釉彩虎瓷枕。

在该展厅中,从小型的高足杯、茶盏、瓷碗到稍大点的画花盆、画花大罐、执壶、梅瓶、瓷枕等,每一件瓷器都体现了磁州窑的艺术特点。瓷器上的纹饰也反映出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孙阿庆指着一件磁州窑嘟噜瓶说,你看它的造型,短颈圆腹,非常可爱。它的转肩绘有精美酱釉色缠枝莲花纹和三角形纹,腰部绘有三个人物,两男一女,栩栩如生,脸部祥和端庄,他们似乎徜徉在朵朵白云下的大山大河与花草之间,尽情地歌颂和享受着大自然和谐美丽的景色。

山西磁州窑是我国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深深影响了国内外陶瓷艺术的发展。据考证,河曲县的硬地岇、阳坡泉、磁窑沟等村子为宋代此地的中心窑场。保德、岢岚等县的窑场均是受其影响发展而来。在山西磁州窑的装饰当中,白地黑花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稀有的品种,同时兼具审美及实用价值。

民间瓷窑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而玉壶春瓶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典型器物。在第一展厅的展柜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玉壶春瓶,年代以宋元金为主,它们的颜色都不是很鲜艳,造型看似都差不多,都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但每个瓶子的神韵却又不尽相同。仔细看这些玉壶春瓶,有的瓶身施以黄釉,用黑色的笔墨在瓶身画出一些花卉植物;有的瓶身通体漆黑,但细看却能看到瓶身有金色线条勾勒出的花纹;有的瓶身上下有两种不同的釉色,上面还写有寓意吉祥的吉语……

玉壶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这种瓶子古人一般用来装酒、倒酒,使用这种瓶子的地区很多,尤其是我们河曲县,有些村子现在还保留有宋代制瓷的窑址。孙阿庆介绍说,而且这种瓶子的留存数量较多,价格也不是很高。由于是民间器物,仿造品也少。

一家民间博物馆要想成功,一定要独具特色,而阿庆博物馆的特色就是玉壶春瓶,这里的玉壶春瓶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品质上乘,名声在外,这也正符合阿庆打造博物馆品牌的宗旨:不求样样精通、件件精品,但求融贯一家、独具特色。

馆长推荐

阿庆博物馆中收藏的瓷器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可能不是很大,但均有研究价值。接下来,由阿庆博物馆馆长孙阿庆为大家推荐几件该馆的特色藏品。

镇馆之宝

元代鱼穿莲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古代诗词中经常会提到,如王昌龄写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也有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的诗句。

玉壶春瓶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该壶高33cm、宽16cm、重2900g,主题纹饰是莲花鱼乐图,一条鱼用嘴拱着莲花的腰,莲花怕痒似的往一边躲,一片快乐景象。八大山人有一幅莲花鱼乐图,陈叔通写了跋文,诠注怎样欣赏莲花鱼乐图。莲花鱼乐图属于庄老道家思想体系,崇尚自然无为。整个器形腹部饱满,颈部纤细,看上去更加俊秀、舒朗、雅致。瓶撇口,长颈,垂腹,造型端庄稳重,纹饰布局疏朗,繁而不乱。

唐代人物陶砚

砚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为文房四宝之首。此陶砚高18cm、重2320g,由六个男女力士用肩扛、手擎、背顶,扛起了似千斤重的由万字边、花边与六根桃柱组成的六棱形鼎式墨池,这些力士脚趾紧踏在刻有花纹的鼎座台基上,好似六人有只要同心何惧泰山压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砚台给人以力度美、造型美、器形美、创意美的感觉,是古砚台中造型独特、为数不多的精品。

辽代刻花白釉酱彩人物枕

这件辽代刻花白釉酱彩人物枕,长36cm、宽16cm、高13cm、重3500g,器形特殊而具美感,两个由酱釉彩染发的人物坐在由一螃蟹顶着的绘有三朵莲花的荷叶下乘凉,二人的坐姿坐态基本相同,每人用一只手牵着螃蟹。造型独特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清凉的感觉。

唐三彩香炉

古代的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香炉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物品。随着瓷器的发展,瓷香炉逐渐成为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

这件唐三彩香炉,高15cm、宽18cm、重1000g,露胎为粉红色,白绿褐彩绘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三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让人感受到当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时,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

宋代刻花填釉梅瓶

梅瓶,一般人都以为是插花用的,但最早都是用来储酒的,其特殊造型也是出于储酒需要,所以有盖密封。梅瓶之型,出现于唐宋,宋代又称经瓶,样式一般是小口、短颈、丰肩、收腰、瘦底,肩部丰满,往下逐渐收束,类似美人肩腰,挺秀俏丽,具有特别的审美韵味。

此瓶高38cm、宽16cm、重2600g,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刻花技术的娴熟,同时在刻花空白处填施褐釉,使整个物件的颜色形成褐白对比,给人美观大方之感。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第三十四站

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

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

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

长治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故里,最早的农耕之地,伴随着人类的刀耕火种和繁衍生息,这方故土也留下了承载文明的诸多陶瓷。八义窑便是其中的代表,它所创烧的红绿彩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

今天,就带你走进长治市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这座民间收藏陶瓷的博物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向您展示上党这个聚宝盆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

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外景。

八义窑红绿彩的前世今生

谈到陶瓷,人们一般会先想到景德镇,但仔细翻看历史就会发现,景德镇是在元明之后才成为中国瓷都的,而在此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却是山西长治的八义窑,有北方瓷都之称。它率先创烧的红绿彩瓷,为以后的五彩、斗粉、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被誉为彩瓷装饰的鼻祖。金代后期,八义窑工为躲避战乱纷纷南下,将红绿彩技艺带入景德镇,由此当地有了先有八义窑,后有景德镇之说。

八义窑主要分布于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的八义村、东山村、南泉庄村一带,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早在宋金时期,这里就是山西东南部彩瓷生产基地。村子周边有丰富的煤炭、高岭土(白矸土)和水资源,具有烧制陶瓷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明万历版《潞安府志》记载,潞安城西南的城墙上开有八义门,附近有八义瓷器销售市场,说明潞安城当时已是瓷器流通、贩运的重要通道和销售集散地。

在八义村的村口,矗立着一块山西省人民政府1965年所立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义窑址碑。这块石碑记录了八义窑辉煌的瓷器烧造历史。

上世纪30年代,村中百姓修房建屋,陆续有70余处烧瓷窑址惊现于世。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肯定了这里瓷器的研究价值。至上世纪90年代,八义镇先后发现瓷窑遗址108座,其中发现了大量红绿彩瓷片标本,八义窑也随红绿彩的再次出现而为世人所熟知。

红绿彩诞生于宋朝,繁荣于金代,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因此有宋金红绿彩的美称。

宋金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陶瓷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有辉煌的地位。这是一个官窑和民窑百花争艳的时代。八义窑红绿彩就产生于这个时代,它创造性地把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开创了二次烧成工艺,也直接影响到明清五彩、斗彩、粉彩乃至珐琅彩的创制,打破了传统单一色釉的装饰技法,使得中国瓷器走上绚丽多彩的发展之路。央视《国宝档案》称之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并曾这样评价:红绿彩瓷器的诞生,相当于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是瓷器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创举,红绿彩瓷的出现,将中国乃至世界的瓷器带向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据史料记载,生产红绿彩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省20余处。但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早、成就最高的是山西长治的八义窑。明清时期八义窑逐渐形成以碗为主的日用瓷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在1959年人民公社时期经过公私合营改造,八义窑收归村办集体经营,1984年停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山西标志性文化品牌,在各级政府和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红绿彩瓷器生产项目,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八义窑东山再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八义窑红绿彩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包括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红绿彩主题文化公园、传统陶瓷生产作坊、现代陶瓷生产基地和游客接待中心等。2020年8月,上党区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在民政部门办理了登记手续,2020年12月在山西省文物局通过确认备案。博物馆开办以来,免费向社会提供了开放服务,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和大中小学生的参观和实践基地,目前已经接待游客和参观学习者近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千年古瓷重放时代光彩。

博物馆内古今瓷器交相辉映

走进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仿佛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件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陶瓷作品令人惊叹,让人心动。

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的展厅分为前言和标志产品展区、古代红绿彩陶瓷展区、现代红绿彩产品展区、陶艺创作展示区、红绿彩精品展销区等五大部分。其中,最具观赏性且体现传承的,是古代红绿彩陶瓷展区和现代红绿彩产品展区。

古代红绿彩陶瓷展区共有历史藏品600余件,以中国陶瓷发展史为背景,重点展示介绍了八义窑红绿彩在中国陶瓷史上产生的年代、地理优势、文化背景和主要代表产品,展示了八义窑红绿彩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价值和作用。

据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馆长李建平介绍,历史上的八义窑瓷器品种较多,有纯白瓷、白瓷红绿彩、白瓷黑花、白瓷黑彩等。所烧器物以碗、盘、罐、碟、枕等民用器为主,也有陶瓷塑像等,这些瓷器做工精湛,纹饰粗犷飞扬,具有独特的釉色质感,集实用、观赏于一体,深受世人青睐。

在这个展区,我们能欣赏到宋代的含蓄之美和金代的粗犷奔放,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及风格。红绿彩‘清’字碗上的清体现了金代道家的兴盛,他们认为清静无为乃修道之本。白釉红绿彩宫廷仕女盘上的孔雀、侍女、贵族夫人,展现了当时宫廷贵族的服饰及奢华生活。八义窑瓷虎枕是八义窑古代瓷器中最有特点的产品,表现了古人祈求尊贵威仪、镇邪驱魔和逢凶化吉的愿望。还有一些陶瓷塑像,如世道神仙、百戏玩具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

现代红绿彩产品展区展示的是八义窑复兴重建之后所生产的瓷器,突出传统红绿彩色调和手工拉坯、彩绘的工艺,件件都是精耕细作的收藏精品。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八义窑红绿彩已不是粗瓷淡妆、小家碧玉,而是实现了华丽的转身。这是新时代八义窑工匠们在对陶土精准配制和釉彩精心描绘后实现的蜕变。

如今的八义窑,产品琳琅满目,已开发生产出盘、碗、瓶、罐、茶具、餐具、艺术品等三十多个品种,还可量身定制,满足顾客不同需求。其中,花开富贵繁花似锦等瓷器中的上乘精品,得到了陶瓷爱好者的青睐和收藏家的珍藏。

看完这些八义窑的珍品,你知道它们是如何烧制出来的吗?陶艺创作展示区给你揭晓答案。据介绍,红绿彩瓷在制作时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在已经烧成的白釉之上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原料,通过毛笔蘸红绿彩料绘制成植物或动物纹饰,二次入窑后经过800℃左右的温度加以烘烧,使釉料烧结在釉面上,呈现鲜艳的红绿彩。

红绿彩的制作工序包括拉坯、修坯、素烧、手工打磨、透明釉、入窑烧制、彩绘、入窑烧制……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打造,每一件红绿彩瓷都是纯泥土烧制,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内心平和纯净,才能打磨出极好的陶瓷艺术品。李建平说。

馆长推荐

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的每一件瓷器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红绿彩的千年文化,更承载着长治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接下来,由该馆馆长李建平为大家推荐镇馆之宝和经典文创。

镇馆之宝

八义窑瓷虎枕

瓷虎枕是八义窑古代瓷器中最有特点的产品,盛行于宋金时期。虎为百兽之王,被视为勇猛的象征,虎枕表现了古人祈求尊贵威仪、镇邪驱魔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当地有男人枕虎枕、家旺添男丁的习俗,所以在当时民间很流行。

馆藏的宋金时期瓷虎枕,以卧虎为造型,高8.5厘米、长29厘米,虎头形象生动,粗眉大眼,阔口露齿,前爪匍伏,虎视前方,虎尾盘于腹部,安静祥和,虎身虎纹斑斓,十分显眼,既虎虎生威,又憨态可掬。该虎枕以虎背为枕面,枕面开光,上绘荷花两枝、芦苇数茎,水草游鸭、大雁南飞,寥寥数笔,将虎的威严和秋天的景色完美融为一体。此枕造型端庄,古朴典雅,稚拙可爱,厚实而不失法度,简洁又不乏诗意。最为精妙的是将枕的排气孔与虎鼻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民间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宋金时期是北方民俗文化大发展阶段,八义窑瓷虎枕将传统的陶瓷工艺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显示出工匠高超的造型艺术能力和瓷绘艺术水平,是研究中华民族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珍贵器物。

红绿彩清字碗

清字碗是红绿彩产品中的代表作,由金代山西长治的八义窑烧造而成,碗高5.5厘米,口径17.8厘米,比今天人们常用的碗略大一圈。碗体土黄色胎,内外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在碗心与足背留有五个支钉烧痕。碗心写着一个大的红色清字,极为醒目,围绕着清字工匠用细线绘制菱形的装饰,在开光外面,有绿彩、黄彩的卷草纹图案,专家称它为白釉红绿彩清字碗。此碗最能体现八义窑红绿彩的烧造技艺。

经典文创

八义窑红绿彩牡丹高贵瓶

作品名称:《东方神韵》

作品介绍:牡丹高贵瓶是八义窑特制的一款瓷瓶,器形为撇口、细颈、桶腹、桶足,其特点是颈部以下一通到底,便于绘画的大幅展开。彩绘突出了红绿彩的大红大绿,雍容华贵的牡丹、枝繁叶茂的绿叶、玲珑剔透的山石,加上称心如意、万字不断等纹饰,尽显牡丹的高贵富足。寓意:富贵满平、华贵永恒。

作品名称:《九龙呈祥》

作品介绍:该产品将霁蓝釉和红绿彩两种烧制难度很大的技艺巧妙融为一体,霁蓝釉铺地泽纯似大海,红绿彩绘龙色艳呈吉祥,整体图纹纯金描绘显尊贵,内外色调明暗对比彰辉煌,盖4罐5共9条祥龙仿佛徜徉于碧波大海之中,寓意上下交泰九五至尊。

八义窑红绿彩吉祥图纹梅瓶

作品名称:《石榴花开》

作品介绍:石榴、石榴花和喜鹊是汉民族十分崇尚的吉祥物象,该产品突出红绿彩色彩艳丽的色调,采用传统绘制笔法,将这些吉祥图案巧妙地融为一体,赋予梅瓶更多东方的吉象。寓意:喜鹊报喜、子多福多。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国俊

孙轶琼 南丽江

通讯员 杨敬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闫婷

屏幕保护。屏幕保护越简单的越好,最好是不设置屏幕保护,运行庞大复杂的屏幕保护可能会比你正常运行时更加耗电。可以把屏幕保护设为“无”,然后在电源使用方案里面设置关闭显示器的时间,直接关显示器比起任何屏幕保护都要省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