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油气能源  石油

国际石油的发展经历的阶段以及需求主体影响力增大的原因

国际石油的发展经历的阶段以及需求主体影响力增大的原因

  石油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原料进入人类视野,伴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石油大规模的开采和使用促成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空前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形态和生活模式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油在给现代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战火和纷争、崛起与危机。

  作为一种普通的能源商品,石油维系着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的运转,石油具备的战略属性关系到经济稳定和。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保障石油安全不惜勾心斗角、动用武力。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历史交织着国际斗争、全球经济利益争夺、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宗教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回顾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历史进程,不仅可以清晰地刻画出近百年来人类石油工业发展历程,还能透视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全貌。

  自1861年,国际石油价格开始被记录。国际石油价格是反映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重要指标,因此,根据国际油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进程:

  1859年第一次采用技术开采石油后,石油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世界近代石油工业也随之诞生。早期国际石油市场由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主导控制,并呈现出行业垄断特征。19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一个石油垄断“巨头”,也是美国成立的第一家标准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标志着世界石油公司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标准石油公司在19世纪80-90年代期间迅速扩张,控制着美国国内80%以上的原油管道运输以及30%的石油产量。

  1991年后在美国反垄断法限制下被分割解体,直到20世纪20-30年代,被分解后的石油子公司重组兼并后成立了七家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即著名的“石油七姊妹”。这七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通过联合世界主要产油国,控制和瓜分了全球范围内的绝大部分油田和炼油厂,彼此相互勾结协作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并确定了最早的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法则”——“阿克纳卡里协定”:国际石油基准价格由美国得克萨斯海湾出口石油的价格加运费构成。

  这形成了以美国高成本,即劣等油田成本的石油价格定价原则,极大地保证了美国石油生产商的利益,“石油七姊妹”在20世纪50-70年代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具备绝对的影响力。由此可见,“石油七姊妹”的油价垄断时代是由西方发达经济体主导和控制的早期国际石油市场,“石油七姊妹”也成为西方石油工业的代名词。

  欧美发达国家既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控制着世界石油的生产和供给,因此,在这一时期,国际石油价格能够持续保持在低于2美元/桶的水平。稳定低水平的国际石油价格在给战后西方国家带来巨额的经济财富、实现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却严重损害了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利益。

  为了摆脱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1960年9月,拥有世界上70%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以及近一半石油产量的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成立了欧佩克OPEC组织,OPEC成员国凭借其国内天然石油资源禀赋联合对抗以“石油七姊妹”为首的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开始争夺国际石油定价主导权。20世纪60年代末,OPEC成员国开始通过国内石油工业国有化的方式从西方垄断石油公司手中逐步收回石油主权。至1976年初,OPEC成员国基本完成石油工业的国有化。

  至此,“石油七姊妹”对中东地区产油国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享有其国内石油生产的特权关系,转变为需要通过产量或服务分成合作的平等互利关系。1980年“石油七姊妹”控制的石油可采储量相比于1972年锐减了90%。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OPEC的紧密团结和国内石油工业国有化运动,成功地瓦解了由“石油七姊妹”西方石油巨头构建的早期国际石油市场垄断体系,OPEC成员国开始采取共同行动,确保石油生产国利益,国际石油市场进入OPEC主导油价的时代。

  OPEC组织所在的中东地区,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全球利益的焦点,内部复杂的和宗教文化冲突加剧了地区矛盾的不断升级。1973年和1978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和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国内,引爆了两次世界级石油危机,直接导致世界石油总产量下降14%,其中OPEC组织石油产量降幅高达43%,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国际Brenty油价也由1976年的12.8美元/桶猛涨至1979年的31.6美元/桶,之后持续攀升,至1980年上涨至36.8美元/桶,达到这一阶段的峰值。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兴产油国的兴起和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的石油权利开始分散,OPEC组织的石油产量份额由这一阶段在1973年的51.6%猛跌至1985年的27.9%。此后OPEC组织试图通过价格战以重新获得国际石油市场份额,从而导致1986年国际油价暴跌。1990年9月爆发的海湾战争引发的国际石油供给骤减导致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国际油价快速上涨,油价同比涨幅达30%。

  这一时期是国际石油市场动荡的岁月,国际石油工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OPEC组织成功控制了国际油价主导权,保障了产油国的利益,国际石油市场由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控制,国际油价波动由石油供给因素主导。国际石油价格由“石油七姊妹”时期的低油价2美元/桶开始大幅攀升至两位数。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引发的国际油价变化引发了地区纷争与战争,点燃了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OPEC产油国凭借石油武器发动的石油战争使得全球陷入长达十年的经济滞胀。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OPEC国家限产保价的政策促使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不断提升,1986年爆发了OPEC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油价战,供过于求的国际石油市场引发油价暴跌。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油价在经历暴涨暴跌后恢复平稳,OPEC经历内部各种矛盾与冲突后,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同战略目标的“”占据上风,石油权利重回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主导低油价策略,以保证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

  这一时期,国际石油市场的消费端主要由欧美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主导。从世界主要地区石油消费量来看,北美洲和欧洲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的两个地区,19世纪70年代以前,北美洲的石油需求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欧洲占27%,此后不断下降,至1990年,北美洲石油消费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0.5%,欧洲为24.8%。

  亚太地区成为这一时期石油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地区,1990年的石油消费量较1965年增长了4.3倍,成为继北美洲、欧洲之后的第三大世界石油消费中心。以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为代表的世界发达经济国家是这一时期的石油消费主体,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保持稳步增长势头,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速基本赶上发达国家。

  1965年-1990年期间OECD成员国的石油消费世界占比保持在60%以上,并且OECD的石油消费增速与世界平均增速水平保持一致,成为引领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势力。但自1980年后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开始逐步减少,至1989年OECD石油消费量下降至4146万桶/天,相比于1969年和1979年石油消费量分别下降了31%和6.2%,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也由1969年的75.7%跌落到63%。尽管非OECD成员国的石油消费绝对总量虽然低于OECD国家,但是非OECD国际的石油消费总量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

  19世纪70年代以前,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只有OECD国家的三分之一,不足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自1970年以后,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增速开始超越发达国家OECD成员国,并超过世界石油消费平均增速水平。直到1984年以后OECD和非OECD国家的石油增速与世界石油消费增速基本保持一致。1989年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相比于1969年增加了141%,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比重也由24.3%提高至3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世界石油发展史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