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生物能

广州能源所(马隆龙 广州能源所)

广州能源所(马隆龙 广州能源所)

 

只要适当地执行,生物质能也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能源,但要看生物质能燃料是如何产生出来。

何镜堂、罗锡文、林伟秋、马隆龙、孙珍、罗青文、陈彩蓉、匡铭、黎毅敏、张新长、纪红兵、杜海明、邱健行、沈洁、程斌、周永言、赵奋成、曾超峰、李裕壮、朱波峰等20人荣获2021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7月8日,广东省科协介绍了2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20位科技工作者7成来自广州,他们中既有年过花甲的院士专家,也有刚进入科技队伍不久的青年才俊;既有长期默默坚持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也有孜孜不倦推动科技经济融合的企业家。

省科协有关领导介绍,这些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无惧困难,艰苦奋斗,深入一线。他们为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制约、攻克重大科技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服务民生福祉、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广泛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

以下是2021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选者的故事。

1、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用作品记录时代,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最强音

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领军人物,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等重大工程200多项。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他提出注重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开辟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中国工程院2010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大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荣誉以及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19年获评最美奋斗者。

2、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筑梦无人农场,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从农机1.0时代到农机4.0时代,罗锡文是新中国农机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作为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从事农业工程科研、推广和教学50年,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农业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

有人问我的梦想是什么?‘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就是我的梦想。为了改变落后的种植方式,罗锡文带领团队研发出可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发明了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机两大类共15种机型;成功研究了无人驾驶旋耕机和无人驾驶主从导航旋耕机。大力推进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我的使命,也是我们中国农机人的使命!

3、潮州市饶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林伟秋:情系三农,扎根基层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林伟秋一直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20多年来,主要开展茶叶技术科研、推广及茶文化科普等工作,荣获省农技推广二等奖等奖项,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林伟秋针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茶叶科技攻关,先后参加及主持了岭头单丛茶AA级绿色食品生产综合技术开发及应用等项目。其中智能茶叶色选机的引进与示范推广项目,解决选茶难的问题,全年增收节支约1.1亿元。自编《单丛茶加工技术及制作原理》等培训教材,编印农业实用技术资料下发到农户及茶叶生产企业,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做好农业技术攻关的同时,林伟秋更致力于推进农村科普工作,举办茶叶科技新成果和茶叶实用技术等培训班,做到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根据生产需要,有计划地深入到乡村进行坐诊把脉,当地群众称他为茶叶的赤脚医生。

4、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研究员马隆龙:践行绿色发展,矢志不渝躬耕可再生能源

作为我国生物质能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马隆龙长期致力于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创新,取得显著业绩。建成了国际首套秸秆等生物质水相催化合成生物汽油百吨级中试系统;建立了首个千吨级生物质水相催化合成生物航油工业示范工程;研发了MW级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等,让生物质高效转化与高值利用变成了现实。奋斗在生物质能和新能源领域的岁月里,马隆龙获得多项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南粤创新奖(个人)、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各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3项,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荣誉。

对于马隆龙而言,为祖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突破奉献所有,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5、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珍:探秘深海地质,逐梦海洋科学前沿

孙珍是我国从事深海地质构造与模拟的权威专家,也是我国第一位担任国际大洋钻探首席的女性科学家。20多年来,她推动南海陆缘张-破裂国际大洋钻探,攻关解决南海陆缘破裂-扩张历史问题,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深部样品和数据;她攻克了海底水合物分解与滑坡关系等海洋地质安全难题,为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水合物资源开发提供支撑;她还研发高精度海底测地设备,推动海洋尖端设备研发和技术应用。相关成果曾获202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等奖项。

求知若渴,大智若愚,这是孙珍对科学人生的追求。对于未来,她说道:中国的海洋科学一定要走向全球,以科学问题为向导,以先进技术为引擎,以探索未来为己任。

6、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中心主任罗青文:立足种业,促进特色经济作物提质增效

罗青文一直扎根农业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农业生产需求,致力于农业研究、技术服务及科普教育等一线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立足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罗青文以湛江特色经济作物(菠萝、甘薯、火龙果、香蕉、甘蔗等)的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经过不懈努力,取得较大突破:收集种质资源,建立特色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库,包括中药材、果蔬、花卉等,为下一步的品种优化及产业升级提供资源保障。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甘薯、菠萝等湛江主要经济作物健康种苗的脱毒快繁技术瓶颈,实现种苗的工程化与规模化生产,可满足年产优质健康种苗1000万株以上的生产需求。成果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7、清远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陈彩蓉:攻克技术难关,助千户家庭实现育儿梦

从事妇产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3年,专注女性不孕症诊疗13年——陈彩蓉用自己的双手,在清远地区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用勤奋、严谨和执着实现了清远地区生殖医学技术一个又一个的零的突破,填补了清远的多项医学空白。

她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卵巢低反应患者自然周期获卵率达到90%,实现了山区医院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在陈彩蓉的带领下,清远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共实施了试管婴儿5千多周期,成功率稳定在50%以上,帮助千余个家庭实现了育儿梦,真正实现了让本地区广大不孕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和省级、国家级大医院同等水平的人类辅助生殖助孕技术的愿景。成果曾获清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项;她也先后获评2017年清远市最美医生、清远市道德模范、南粤好医生,2018年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019年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和广东省五一巾帼奖等称号。

8、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匡铭:潜心肝癌诊治,筑梦精准医学

匡铭教授是我国从事肝癌诊治的著名中青年专家。他潜心肝癌临床、科研与教学事业二十余载,从病人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多学科诊治队伍,为减少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提供了系列临床实践方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亚太肿瘤消融年会杰出成就奖、获聘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他牵头的多组学研究为肝癌术后复发提供了众多潜在靶点。他创新性应用水循环低杆温微波消融技术扩大肝癌消融灭活范围,并提出复合消融方案,大幅降低肝癌消融后复发转移率。多项成果被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为突破肝癌微创治疗领域的关键科技瓶颈、推动我国肝癌诊治水平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黎毅敏:践行医者仁心,深耕重症医学临床科研一线

黎毅敏深耕呼吸系统疾病及重症医学临床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载,获得同行的认可与好评。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抗击非典个人一等功,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作为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他致力于将科研成果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在近十年的临床工作中直接参与和负责指导了4万例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工作,成功率近90%。他还带领医院重症医学科建立了华南地区最大的呼吸ECMO中心,推动学科发展实现新突破。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科技攻关工作中,他承担了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专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重症肺炎临床救治关键技术研究》专题。一直以来,黎毅敏不忘自己作为一名医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将科学研究与重症患者救治紧密结合,孜孜不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带领着团队护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0、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张新长:致力授业解惑,推动地理信息科技创新

张新长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年过花甲依然不忘初心,奋斗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和科普宣传一线。

发展氢能是拓展电能利用、促进能源互联互通的重要路径。氢能作为灵活高效的二次能源,在能源消费侧可以通过电氢转换实现氢能、电能、热能等多种能源网络的互联互补和协同优化,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提升终端能源利用效率和供能可靠性。

他在我国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曾被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等。在立德树人方面,他开创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先河,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15项教学成果奖励。他走进中小学课堂,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授科学知识;作为第二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他走遍省内中小乡镇,为科技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奔波,为农业信息化技术,乡村振兴建设做了诸多公益社会服务。

11、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纪红兵:守正创新,助推石化技术成果转化

纪红兵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开展绿色化学、绿色化工技术和化工园区管理研究,对化学化工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曾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丁颖科技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申请中国专利295项。创立惠州石油化工产业创新体系,建成科技创新园,创办特色工程硕士教育。他带领团队部署涵盖从轻烃绿色转化、高端精细化学品、智慧化工安全与应急、油气回收和废气治理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持续攻关,形成承接炼化一体化到提升精细化工率至关重要的石化中下游技术创新链,实现了一条基于产业链碳升值和碳循环闭环创新链。他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石化科普创作传播,在化学化工、环保、安全等领域积极组织贴近生活与民众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建设了化工科普网站和大湾区化工科普微信公众号。

12、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杜海明:勇于探索,实现无人艇技术新突破

作为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项目总师,杜海明主要负责多款多用途无人艇的研制及应用,工作包括总体设计、任务分解、试验大纲拟制等,对各分系统研制进行及时的技术把关,组织项目组成员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了数据交换、能源管理和动力控制等系统的多个技术难题。研制出了适合海上恶劣环境的高可靠性、高集成、扩展性强的无人艇加固控制硬件系统,使无人艇在复杂恶劣海况下,能够更加稳定精确的执行既定任务。研制了中国首艘7.5米级高速协同无人艇,7.5米级安防巡逻无人艇,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封锁,填补了无人艇行业的科技空白,标志着我国继无人机之后,又在另一个无人平台的研制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使中国无人艇发展步入世界领先水平。

1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邱健行:悬壶济世,杏林健行六十载

邱健行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求医者众多,年门诊量近万人次。主持的血证系列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紫地合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获卫生部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省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及省卫生战线科技先进工作者。总结岭南脾胃病治疗二十法,开创性提出岭南湿热致病学说,先后获得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粤最美中医 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最美中医等光荣称号。

14、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院长沈洁:改善医疗服务,推进科研与临床有效结合

作为内分泌与代谢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沈洁从事内分泌与代谢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三十余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

我国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 1/4。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地表水 资源的稀缺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的开采。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 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北京4万口井平均深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 枯竭。

她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甲亢难治性恶性突眼的临床及系列基础研究,率先开展直线加速器治疗甲亢恶性突眼,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在临床工作中,她是患者眼中的德艺双馨的好医生,坚持临床出发的科研,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推动临床问题的解决。曾先后主持国家、省、市各类科研基金课题近20项,发表专业论文近200篇。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曾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广东医师奖等荣誉。在国内率先开展院内-外血糖一体化管理项目,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和探索新模式,2018年获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典型案例奖,成为国家住院血糖管理培训示范基地, 2020年被评为中国内分泌与糖尿病领域高学术影响力百强学者。

15、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院长程斌:坚守初心,致力创建一流口腔医学学科

程斌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多年深耕口腔专业领域,1996年开设了华南地区首个口腔黏膜病专科。他立足临床需求,注重与口腔各专科的横向联系与大临床的纵向联系,潜心探索口腔黏膜病的病因与防治研究,多次带领团队开展科研创新,提高了该疾病诊断及癌变风险预测准确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多次前往偏远地区开展对口帮扶;注重引育英才,精心培育学科队伍,为华南地区及我国口腔黏膜病学的学科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果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他也获评白求恩式好医生、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医师奖、岭南名医等多项荣誉。

16、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永言:争当电网卫士,守护电力安全

30多年来,周永言以一股不服输的牛劲,攻坚克难,从六氟化硫设备缺陷/故障诊断、六氟化硫温室气体成分检测和循环利用到新型环保绝缘气体研发,从新型绝缘故障类型的首次发现到变压器绝缘缺陷诊断及处理技术的开创,从低频噪声扰民到超静音控制技术的首创,从带领科技研发到组织成果转化,他在电网环保技术领域挑起了行业大梁,为我国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大气污染物控制、变压器绝缘油腐蚀性研究、噪声污染防治等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相关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17、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赵奋成:潜心选育松树良种, 兴林富民绿美南粤

赵奋成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致力于南方松树杂交育种、扦插扩繁、人工林培育等工作,每年野外工作时间少则三两个月,多则达到半年以上。为保证试验林的质量,他经常带领技术人员与林农一起上山造林,一手拿着图纸、一手打着雨伞,在湿滑的山地中来回爬走,根据试验设计放置试验苗木。

他以湿地松、加勒比松、湿加松为研究对象,先后选育出高产良种19个,发表科研论文70多篇,取得科研成果11项。目前,湿地松、湿加松种子和苗木在广东及邻近省区推广造林1000多万亩,预计木材和松脂产值达1200亿元,加速了我国南方松树育种进程,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南方松树种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成效显著,赵奋成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南方主要松树脂材两用新种质创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荣获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8、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超峰:硬磕工业母机,突破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垄断

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中国是世界第一机床制造和消费大国,但机床产业大而不强短板明显,高端数控机床技术更是长期被发达国家卡脖子。

2015年,曾超峰创立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主打五轴联动及以上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及其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经过他与团队艰难的技术攻关,一台具有高速稳定性和运动精度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诞生,紧接着,八轴五联动激光复合加工设备、激光数控机床和五轴激光复合加工中心、高端数控系统等科研成骨相继诞生并成功应用,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技术垄断。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在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磨具/刀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9、广州天海翔航空科技公司董事长李裕壮:勇做追梦人,在蓝天碧海勇敢翱翔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李裕壮把个人理想追求紧紧融入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退役后选择自主创业,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专注于军用无人机领域研发,潜心攻关,勇攀高峰,多次突破无人机关键技术。

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反复试验,在 50 度的高温下,在零下 20 度的低温里,在阵风 7 级的环境历经无数次可靠性试验试飞,无人机从第一代到目前的第七代,一直在迭代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突破。研发的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创造了国内航空界九个第一,填补了无人机领域多项空白,为推动高新装备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朱波峰:攻坚克难,铸法医物证之重器

朱波峰多年来致力于法医物证鉴识多组学创新研究、疑难复杂亲缘关系鉴定、人体表征分子鉴识、物证检材溯源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积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并构建了多个用于个体识别、祖源推断的检测技术,分别建立复合扩增体系或者检测系统,为法医司法实践中疑难复杂亲缘关系鉴定、个体识别及生物地理祖先推断等案件的成功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地甄选和深度挖掘不同体液间差异表达的特异性遗传标记,对体液(斑)精准组织溯源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为解决法医物证司法实践的关键科学问题做出积极贡献。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多篇,参编专著5部,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0项,曾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龙锟、实习生 冯格格,通讯员 粤科协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赵小满

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如果全国的机关、学校、企业都采用电子办公,每年减少的纸张消耗在100万吨以上,节省造纸所消耗的能源达100多万吨标准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