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核电

【脱贫攻坚奔小康】崆峒区:“搬”掉苦日子 “迁”来新生活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 通讯员梁璐 李小刚

  耀眼的阳光洒落在小康屋前宽阔的水泥路上,和煦的微风吹动着路边的格桑花。再过几天,54岁的陆文光就要跟妻子沿着这条路,送15岁的儿子去信息工程学院念高职了。望向村口的方向时,他觉得生活的改变既令人恍惚又倍感欣喜。

  桂花营村地处崆峒区大寨回族乡中西侧,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全村辖5个合作社,有234户958人,属纯回族村。长久以来,受地理条件限制,桂花营村经济发展缓慢,吃井水、蹲土厕、走土路是村里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写照。十五年来,陆文光和妻子王春花在四社的一间15㎡的小屋子里撑着一个家。

一座座新房子显得格外“洋气”

  麦草和泥的屋墙,柴棍和泥的屋顶,雨天漏水,晴天扬尘。“一到下雨天,家门口的土路泥泞得根本下不去脚。”回想起从前的居住条件,王春花直摇头,“儿子大了,炕上挤不下了,我俩就在旁边支一张单人床。”

  “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自2015年起,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崆峒区便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使生活在村镇边缘、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的深度贫困群众告别了土窑洞、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硬化路,通上了动力电。

  易地扶贫搬迁上路,好日子说来就来。去年,陆文光一家搬进78㎡的小康屋,迎来了崭新的生活。蓝瓦白墙的新房,平直的水泥路,方便的自来水、双漏式旱厕,地板砖干净得能给新家具“照镜子”……

  “看不出他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吧?”支部书记王志俊笑道。放眼望去,院子里是王春花种的小花,新沙发铺的是印有“花好月圆”图样的十字绣方巾,王春花的脸上也笑开了花,“过去的生活和现在比,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啊!”

  在政策的帮扶下,陆文光一家不仅喜迁新居圆了期盼已久的住房梦,还得到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脱贫摘帽指日可待。“乡上给我们三人都办了低保,还给我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和生态护林员工作,一年下来有近两万元收入,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家人真的很满足!”陆文光说。

  不仅要让群众住新房,还要让他们逐步走上致富路。“实施移民搬迁不仅是为了满足群众生存需要,更是为了他们以后的发展。考虑到我们村的地方资源和咱热爱养牛、善于贩牛的传统优势,我们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修建了标准化养殖小区1处30栋1800平方米、青贮池30座2700立方米、看管房30座360平方米,现在30栋牛棚全部养上了牛,青贮池和看管房也都开始投入使用。”桂花营村支部书记王志俊向记者介绍。

  “人均一头牛,生活不用愁;人均两头牛,致富有奔头;人均三头牛,小康路上走。”这是当地流传的民谣。借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同村57岁的禹明发从土坯房搬进了小康屋,他养的七头牛也从窑洞里搬进了“高大上”的养殖小区,按照政策,他还收获了1000元母牛见犊补贴。他感激地说:“从去年到今年,家里的牛下了两只小犊子,这要搁在以前的窑洞里根本挤不下,也不好照看,现在有了养殖小区,干净卫生又宽敞,咱家里养牛也能形成规模了。”

搬迁后的新居,家电家具一应俱全。

  “安居乐业,村民们不离开家乡也能脱贫致富,这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崆峒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喜平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意义。

  据了解,2016年—2018年,崆峒区完成了“十三五”搬迁任务,同时对同居住地的非建档立卡户361户1520人进行了搬迁安置。2016年以来,该区在麻武乡等9个乡镇建设集中安置点40个,搬迁农户1352户525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91户3739人。项目概算总投资2.44亿元,截至目前,36个安置点已全面建成,4个安置点正在建设。完成投资2.33亿元,投资完成率95.5%。

  时下,放眼崆峒区各个乡镇,小桥流水人家、满院风景如画,人在景中走、犹如画中游的优美画卷已现雏形。一栋栋崭新安置房,一个个富民产业,一张张开心笑脸,见证了这里发生的可喜变化,更昭示着贫困群众未来的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