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电力能源  风电

兰州居民楼里的“红色博物馆”

兰州居民楼里的“红色博物馆”

80岁高龄的苏留曾老人精神矍铄。

“红色博物馆”里的肩章展柜。

苏留曾老人的藏品琳琅满目。

  “毛主席像章、红军用过的粮食袋、50年代的旧报纸……”这些藏品摆在一起,让人仿佛乘坐时光机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切都可以在兰州市一处居民楼里藏着的小小“红色文化博物馆”中看到。而这些藏品的主人,今年80岁的苏留曾已经是兰州小有名气的收藏家,这几年苏留曾和老伴一如既往地收藏着更多报纸、像章等藏品,并将藏品带出了家门,办起了“流动博物馆”。

  社区里的“流动博物馆”

  10月8日下午2时,城关区天水南路社区里热闹非凡。“这是甘肃当年的布票,这展品可真是难得一见……”前来参观的居民你一言我一语,一边讨论着苏留曾老人带来的藏品,一边不停地拍照。

  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苏留曾精神矍铄,只要和收藏有关的事,他总是饱含热情地去忙活。为了给社区党员讲党史,中午匆匆扒了两口饭的苏留曾老人早早来到社区,听到大家都对展出的藏品感兴趣,他很欣慰。“社区专门给开辟出展区,我选了一部分藏品拿到这里展出,这样更多的社区居民也能看到珍贵的老物件。”苏留曾老人告诉记者,这两天他的行程挺满的,不少单位都邀请他过去讲党史,虽然有点累,但很开心。这些年,苏留曾老人的藏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他还将藏品带出了家门,在全国多个地方展出,自己的收藏馆成了“流动博物馆”,而他也成了义务讲解员。

  住在团结新村社区的陈旺生是一名退伍军人,社区里的“红色文化展”他去过好几次。“触动太大,在家门口看到这些记录时代变迁的珍贵藏品,不仅让人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更让人感慨这个时代的伟大。”

  居民楼里凝固的时光

  “15万份国内外报纸、5万多个像章,2万多本书刊杂志,宣传画2000-3000幅,为了这些藏品,跑过了28个省区市,累计18万公里。”这些数字是苏留曾老人收藏人生的浓缩。除了外借的展品,苏留曾的家里仍然能看到时光的凝固。

  走进苏留曾老人的家,兰州市城关区街道的喧闹立刻被摒除在身后。130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老两口睡的小卧室里还有点私人空间外,一摞摞的画像、雕塑、像章早就成了家里的主角,不同的房间就是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这户隐匿在普通居民楼的住家,仿佛是一处时空的飞地,通往那个红色的时代。

  每一件藏品苏留曾都如数家珍,“我们从1966年开始收集毛主席像章,目前收集的像章最大的直径54厘米,最小的只有小指甲盖大。我们还收集了毛主席挂画、雕塑、油画、丝绸画等。”

  “苏留曾藏报馆”“雷锋主题馆”“红色文化馆”……随着藏品越来越多,苏留曾开始给自己的藏品分门别类。苏留曾认为,收藏就是一种传承,每一件文物,一口碗,一块布,一幅画,都镶嵌着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斑驳和文化的痕迹。

  名副其实的“淘宝客”

  苏留曾老人祖籍河南,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老伴王秀珍曾被选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在收藏的这条路上,老两口互相扶持,将收藏当成了事业。

  “1970年,在北京无意中看到一份珍贵的《新闻报》,我用两个多月的工资(150元钱)高价将这份报纸买了回来。虽然日子过得紧,但拿到报纸很开心。”“为了收集毛主席像章,我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50年间行程逾18万公里,投资60万元,同时还收藏了清朝光绪年间至今以及中外诸多国家的报纸超15万份。”“同事或朋友出国学习或考察,别人带礼品,我就央求他们带当地的报纸回来。”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日本、朝鲜,甚至前苏联的报纸,老人都收集到了。除了找人帮忙带回来的报纸之外,苏留曾老人的大多数报纸都是从报社预订、旧书摊上收集,甚至是在废品收购站里“淘”来的。

  为了收集藏品,苏老先生每到一个城市不是去逛旅游景点,而是一头扎进当地报社或街头报摊。“神八”发射时,他和老伴儿为了在西宁找到关于“神八”发射的报纸专刊,刚下火车顾不得舟车劳顿,就展开了“地毯式”搜索,跑遍了大街小巷,最后在一家废品收购店找到宝贝报纸时,就像两个孩子一样开怀大笑。苏留曾说,收藏这些红色主题的藏品、旧报纸、老物件是他这辈子最大的爱好,也是他最骄傲的“事业”,更是他现在每天和老伴最重要的日常。

  文/图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熊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